日期:[2021年01月12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
《为12位太原籍志愿军烈士寻亲》后续报道

阳曲县李浩烈士的亲人找到了!

  ①烈士李浩的侄女李福梅 (左)和记者正在聆听村里老人讲述李浩的故事。
    ②烈士李浩成长的老院子。
    ③烈士李浩仅存的一张军装照。
  
    本报1月7日刊登的《为12位太原籍志愿军烈士寻亲》一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短短数日,我们就寻找到了阳曲县烈士李浩的侄子/女李玉林、李玉梅、李福梅、李福林。
    李浩1931年出生,阳曲县高村乡北白村人,志愿军1军1师炮兵团战士,1953年牺牲于朝鲜战场,安葬于朝鲜开城志愿军烈士陵园8号墓。1月10日,记者跟随为烈士寻亲的志愿者郭穗一同赶往阳曲县,见到了李浩的侄子侄女。
  17岁扛枪入伍
    北边是五孔两门进的窑洞,东西两侧各一间砖房,四周是厚实的土墙,砖瓦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泛黄,蓝色的木质门窗框上挂着各色帘子,院内物品破旧但都摆放整齐……这处院子,就是烈士李浩成长的地方。
    李浩兄妹三人,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哥哥因病去世,只留下李浩和妹妹。
  
    17岁时,李浩扛枪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曾亲历过解放太原战争。
    1950年,李浩作为抗美援朝志愿军的一员前往朝鲜作战,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家里人等到的只是一张烈士阵亡通知书。“李浩,西北野战军1军1师炮兵团通讯员,牺牲于朝鲜战场。”通知书上这样写着。
  为抢救通讯线路牺牲
    身形挺拔,眉眼俊俏。从李浩留下的唯一一张军装照上不难看出,当时的李浩是个少见的帅小伙,而且他还是当时村中少有的上过高小班的文化人。
    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因为有文化,李浩当上了营长的通讯员,因此李浩牺牲后,他生前用过的钢笔和手电筒被作为陪葬品。
    李玉林曾听从朝鲜战场回来的老兵说到过李浩的牺牲经历:因为通讯线路被敌人的炸弹炸断了,作为通讯员的李浩在连通线路的过程中被敌军的炸弹炸死。
    收到李浩牺牲的通知后,李浩的母亲终日以泪洗面。李福梅说,当时李浩的母亲哭得鼻梁都塌陷了。1956年,李浩的母亲也去世了。
  一定要去陵园祭奠
    李浩阵亡后,李浩的妹妹招赘丈夫到家中,四个儿女也都随了李姓。
    李玉林兄妹四人对于李浩的回忆,大都是从母亲和村里的老人那里得知的。兄妹四人也一直将泛黄照片里的大伯李浩视为家里的大英雄。“小时候逢年过节,村大队都会让人带着粮食来家中慰问,敲锣打鼓,特别热闹。那时,我们都朦胧地知道,这都是因为战死朝鲜的大伯李浩成了烈士,所以一直打心底里特别敬佩大伯。”李玉林说。
    生活晨报刊登《为12位太原籍志愿军烈士寻亲》的报道后,被阳曲当地的自媒体转载,李玉林兄妹看到后,联系了为烈士寻亲的志愿者郭穗,郭穗将具体安葬的墓葬信息提供给李玉林兄妹。“现在还不能去,等疫情过后,朝鲜那边让去了,我们兄妹一定要去陵园祭奠一下大伯。”李玉林坚定地说。 晨报记者 王培霖 叶芝花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