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年06月07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

衣食无忧却爱囤旧物老年人为何难以“断舍离”

  生活中不少子女这样“吐槽”家里的老人:“旧物舍不得扔,还往家捡东西”“看见什么都往家里搬”“看见什么都说有用”“家里被旧物堵得没有落脚的地方”……有的老人说囤旧物是为了怀旧,有的说是怕浪费。记者近日实地采访了一些喜欢囤旧物的老人,找找让老年人难以“断舍离”的真正原因。
垃圾桶里“寻宝”
  成爱好
  天津市南开区泊江里社区是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旧社区。该社区90多岁的齐大爷,每月有几千元养老金,衣食无忧,但是从垃圾桶“寻宝”却成为他多年来的爱好。
  齐大爷说,他把别人丢弃的旧家具、旧衣服、包装盒等捡回家,除卖钱、留着自己用以外,有时还把一些精美的旧物擦干净送人,但多被拒绝。子女和老人说过多次,家里要清理多余物品,不然太脏乱,但是老人不听,每天照样捡回各种各样的“宝贝”。
  社区主任边晖说,为纠正齐大爷不文明生活习惯,社区网格员费尽心思,一边用毛巾、公勺公筷等文创宣传品置换老人的“宝物”,一边苦口婆心地向老人讲解从垃圾堆里捡回的旧物,不仅侵占生活空间,而且易滋生大量细菌,影响自身健康,存在安全隐患。经过耐心劝导,老人终于改掉了“寻宝”的习惯。
清理废旧物装了两大车
  河西区照耀里社区的76岁孤老李大爷,每月养老金3000多元,吃穿不愁,但仍保持着常年在外捡拾旧报纸、纸夹板、旧衣服等旧物的习惯,除少量变卖外,大部分舍不得丢弃堆在家中。老人对记者说:“有些旧物还能凑合着用,如果丢弃太可惜”。
  近日,社区主任、网格长郭馥带领网格员和老协会会长一同走进李大爷家中做志愿清洁,并给其送上一盆绿萝美化家庭环境。郭馥说,起初,李大爷捡拾的旧物比现在还多,由于废旧物常年堆积,导致老鼠、蟑螂、蚊蝇滋生,遭邻居多次投诉,居委会帮其进行过多次清理。去年7月,在有关部门帮助下,居委会终于将老人堆放楼道和家里的废旧物清走,足足装了两大车。“李大爷的家经过清整后,比以往宽敞多了,终于有睡觉的地方了。”郭馥说,热心邻居看到老人没有干净的被子,还将自家的一床新被子送给他。不过,记者后来回访看到,清整后老人家中客厅、门廊,狭小室内仍囤积着少量的旧物,可见老人囤积旧物的习惯仍然没有彻底放弃。
过度囤旧物或是心病
  针对有些老人喜欢囤旧物的行为,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张梦舒认为,“囤积”是长期行为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取舍心理的问题,只要在可控范围内,就是一种普遍的正常现象。一旦超过“不可遏制”的限度,即过度囤积无实际用途的旧物,其中有心理因素起作用。
  张梦舒表示,有些老旧物品还具有实际使用的功能,同时承载着许多老人对过往生活的美好记忆、不舍的情绪,表面上看起来留存旧物,实际是想留住一段过往的痕迹,是一种对年轻状态的向往。
  现实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状态时常会让他们产生“青春不再”的感受,这种与活力逐渐远离生活状态是生命的必经之路,但并不是一个很容易被接受的积极感受,是年轻人还未体验过的感受,因此,不被年轻人所理解。正是这种“有难以接纳的情绪却又不被理解”状态,才更容易使老人们通过简单的囤积方式达到自我安慰。
  张梦舒建议,作为老人的子女,切忌不与老人沟通就直接扔掉老人囤积的物品,这样会对老人内心造成很大伤害,也会造成家庭矛盾。子女可与老人一起定期整理囤积物品,适当分类,探讨这些物品还有哪些价值及要怎样放置、处理。这样既能达到陪伴老人、了解他们内心需求的目的,还能帮助老人更理性地安排好旧物。
  张梦舒指出,如果老人明明知道物品无实际作用,却无法控制囤积行为,或者拾荒囤积行为已严重影响和家人、邻居的关系,或带来其他生活上困扰或隐患时,就表明老人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建议及时带老人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咨询或心理科门诊就诊。 据《中老年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