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爱克: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53岁,郭爱克迷上果蝇。许多人不理解,年过半百了,何必开启新的研究方向?他却说,兴趣更重要,自己年过半百转换研究方向,没有纠结得失,也没有那么多思想负担。
1959年,国家选派郭爱克高中毕业后去苏联留学,一去就是5年多,1965年从莫斯科大学毕业。37岁,郭爱克又去德国进修学习。
德国的博士学位以高标准和严要求著称,郭爱克在两年内拿到博士学位。他总是用马克思“一天等于二十年”的话鞭策自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1992年,第十九届国际昆虫学大会在北京举行。在分组讨论会上,郭爱克听了一位德国教授的报告,是关于果蝇的视觉学习记忆的。“当时我很激动,这么小的2毫米的昆虫,竟然能学习记忆。”
报告结束后,郭爱克立刻问他可不可以合作。这名德国教授把郭爱克的请求转达给了他的实验室负责人——M.Heisenberg,后者的父亲是鼎鼎大名的量子力学开创者之一W.Heisenberg。他们很欢迎郭爱克去德国学习。
临走前,郭爱克怕果蝇太小看不清,还匆匆去北京王府井的眼镜店买了一副老花眼镜。回国后,郭爱克在生物物理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果蝇学习记忆实验室,那是1993年。
得知果蝇即将登上太空的消息时,郭爱克脱口而出:“就像当年送子弟兵过鸭绿江一样”。
在2006年的一次国际评估考核会上,郭爱克汇报了在亚磁条件下的果蝇世代认知研究。
当时,198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Torsten Wiesel提问:“为什么要做亚磁认知研究?”郭爱克答:“为了探索宇宙。宇宙学告诉我们‘在直径长达十万光年、拥有上千亿颗恒星的银河系中,我们地球人很可能是唯一的智慧生物’。那它的演化机制和条件是什么?”198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ean-Marie Lehn说,“生命不是意外”,“宇宙通过自组装的方式不断演化,从而产生复杂的物质形式,包含从粒子演变为有思维的生命体”。
现在,郭爱克每天早晨6点起床,开始工作,生物钟比大自然时钟还要准,到时间就能自然醒。晚上忙时,差不多要折腾到11点。工作之余,郭爱克喜欢看看书画、听听音乐。“我喜欢自然哲学,认为好的科学研究在哲学上一定是好的。我喜欢具有一定自然哲理的诗画,比如‘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多年来一直很喜欢M.C. Esher 、丰子恺的画,还有毕加索的一些画。”
郭爱克讲了一个科研中受启发的故事。“1999年夏天,我在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访学时,阅览室墙上挂着一幅非常漂亮的毕加索的画,画中一个男孩和女孩在沙发上拥抱着。因为我的研究方向是视觉认知,当时我联想到,可否用计算仿真方法模拟该认知抉择过程。我与唐世明博士合作的第一篇论文投到《科学》,很快被拒了。但由此倒逼我们开启了果蝇两难抉择研究,由此有了2001年我们在《科学》上发表的中国神经科学领域的第一篇研究论文。”
对于科研后辈,郭爱克建议,要“敢为天下先”“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要有勇气做困难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才有影响力。“如果一项工作非常容易,那也用不着你去做。”
郭爱克最敬仰的科学家是钱学森。他最近学习了钱学森的一句话:“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这世上不只是少数人才能成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银河”(大脑)、“历史长河”(实践)、“幂律”法则(抉择)。深信三者的互动将成就每个人的智慧人生。
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