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年02月21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7]

地图历经几千年功能越来越强大

  每个时代的变革,都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人去引领。他们通过细微的观察、多维的视野、睿智的洞见、犀利的笔触,带给我们各种启示,引发我们深度思考。本报“视界”栏目,邀请各位专家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科学,认识世界。
  地图作为一种日常工具,随着其使用功能的不断拓展,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信息化程度尚不发达的20年前,人们到了陌生的城市出差旅游,通常会买一份当地的地图,用于查找所需要的地理、地物和交通信息。现如今,纸质地图仿佛成为了历史,每当我们打开手机的电子地图,在纸质地图基本用途的基础上,附加了更多的信息和功能,例如显示交通状况、设定导航路线、约车、预订酒店饭店、找银行邮局、加油站等。可见,地图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全新的面貌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功能越来越强大,有了它,问路的人也越来越少。
  地图并不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早在几千年前,人类社会诞生的时候,地图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那时的地图是权力的象征。《史记》中荆轲刺秦王“图穷匕见”,秦王“召有司案图”后“完璧归赵”,两则历史故事都与地图有关。
  古代的地图和现在的地图在形制上有很多不同,古代的地图更加具象。例如山脉,古地图就画成山的样子,现代地图则是用一圈圈的等高线来表示地形的起伏变化。那么,是不是古代的地图绘制者就可以任意发挥,彰显自己的艺术风格呢?其实不然,早在魏晋时期就有人提出了地图绘制的规范标准。这个人就是山西的古代测绘科学家裴秀,他所作的《禹贡地域图》中提出了著名的“制图六体”:表示比例尺的“分率”、表示方位的“准望”、表示距离的“道里”、表示地势起伏的“高下”、表示倾斜角度的“方邪”和表示河流道路曲直的“迂直”。前三个讲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距离,无论古今中外都是绘制地图最主要、最普遍的原则;后三个则是为表达地形起伏变化,所必须考虑的问题。这六项原则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它把制图学中的主要问题全都涵盖了。裴秀的“制图六体”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直到明末西方的地图投影方法传入中国,中国的制图学才实现再一次的革新和飞跃。
  现代地图,与古时候相比,更加精准、更为抽象,符号化程度很高,它包括了地理要素、数学要素和整饰要素。通俗地说,就是由不同线条、符号和颜色组成,有经纬网、比例尺、图例、文字、数字和指向标等内容。在这些图形的背后,是千千万万测绘人员的辛劳付出,编绘出形形色色的地图,服务人类生产、生活。
  现代的地图虽然精确度很高,但也不是没有缺点,就如世界地图上俄罗斯的领土面积要比中国大很多,格陵兰岛甚至比非洲大陆都宽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现在世界地图普遍使用墨卡托投影方法,导致直观地看上去,地球的两极地区就要比赤道地区大很多,而使用其他方法有可能导致地图不完整,或者产生位置形变,所以只能委屈一下两极地区的精度了!
  虽然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地图,但是地图的使用还有着很多的条条框框,比方说涉及保密问题,大比例尺地图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审批。
  讲到这里有人不禁要说,太空中的高分辨率卫星已经把地面上的各种地物拍得一清二楚,地图还有什么保密可言。此言差矣!卫星拍摄的画面虽然清晰,但是它终究是平面的二维画面。而地形图上面用数字标记的精确高程,是卫星画面无法具备的。也就是有这个高程数据,才能够在三维立体空间中准确定位,而没有它就有可能带来致命的危险。还有就是涉及领土和主权的问题,地图需要审批才能公开出版,所以,规范使用地图,一点都不能含糊。
  在地质行业,地图更是不可或缺。地图既是工具,也是手段,更是工作成果。经过地形测量、地质填图完成的地质图件是地理要素和地质要素的完美结合,是地质工作者对一个地区地质现象认识的直接体现。
山西自然博物馆 吴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