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4月22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1]

肝硬化:肝脏的警报与应对策略

  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慢性肝病,是慢性肝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的病理改变,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结节性再生和正常肝组织结构的逐渐丧失为特征。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逐渐减退,严重者可能发展成肝癌或肝功能衰竭。肝硬化通常分为com-pensated(代偿期)和decompensated(失代偿期)两个阶段。
  肝硬化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等病毒性肝炎是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之一;(2)酒精中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肝细胞损伤,进而引发肝硬化;(3)胆汁淤积。肝内外胆管阻塞导致胆汁淤积,可引发肝硬化;(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NAFLD发展至非酒精性肝炎(NASH)阶段,可进一步演变为肝硬化;(5)其他还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
  肝硬化病理生理过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肝细胞损伤。各种病因导致肝细胞损伤、坏死,进而引发炎症反应;(2)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损伤后,肝星形细胞活化,合成胶原蛋白,形成纤维组织;(3)结节性再生。肝细胞损伤后,残留的肝细胞及干细胞增殖,形成结节性再生;(4)肝功能减退。随着纤维组织不断增多,肝功能逐渐减退,严重者可能发展成肝癌或肝功能衰竭。
  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肝硬化的病因、病程及并发症。一般而言,肝硬化早期症状较轻,晚期症状明显。常见症状如下:(1)乏力、食欲减退。肝功能减退导致营养不良,患者常感乏力、食欲减退;(2)蜘蛛痣、肝掌。肝功能减退导致雌激素灭活障碍,患者皮肤上可能出现蜘蛛痣、肝掌;(3)黄疸。肝功能减退导致胆红素排泄障碍,患者可能出现黄疸;(4)腹水。肝功能减退导致低蛋白血症和门静脉高压,患者可能出现腹水;(5)食道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导致食道胃底静脉曲张,严重者可能破裂出血。
  肝硬化患者在病程中容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以下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1)腹水。腹水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70%的肝硬化患者会出现腹水;(2)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约50%的肝硬化患者存在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其中10%~20%的患者会发生破裂出血;(3)肝性脑病。肝功能衰竭导致有毒物质蓄积,影响脑功能,引发肝性脑病;(4)肝肾综合征。肝功能减退导致肾脏功能障碍,表现为少尿、无尿等症状;(5)感染。肝功能减退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患者易发生感染,如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等。
  肝硬化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法:(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叩诊等方法,判断肝脏的大小、质地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肝硬化;(2)实验室检查。通过检测肝功能、病毒性肝炎标志物、血脂、血糖等指标,判断肝功能状态,确定肝硬化的病因;(3)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检查手段,可以让医生直观地观察肝脏的形态、结构,确诊肝硬化。
  肝硬化的治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病因治疗。针对肝硬化的不同病因,如抗病毒治疗、戒酒、解痉利胆等;(2)保肝治疗。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维生素E等药物,保护肝细胞,减轻肝损伤;(3)对症治疗。针对肝硬化引起的并发症,如腹水、静脉曲张出血等,采取相应治疗措施;(4)手术治疗。对于门静脉高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严重情况,可考虑行断流术、分流术等手术治疗。
  针对肝硬化并发症的防治策略如下:(1)腹水。限制钠盐摄入,应用利尿剂;腹水严重者可行腹水穿刺引流。同时注意预防感染;(2)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硬化剂注射等方法预防出血,已出血者应紧急止血,必要时手术治疗;(3)肝性脑病。限制蛋白质摄入,应用乳果糖等药物。注意监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4)肝肾综合征。针对病因治疗,如纠正低蛋白血症、减少腹水等,应用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等;(4)感染。积极抗感染治疗,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预防肝硬化的关键在于控制病因,具体措施如下:(1)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2)戒酒。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肝硬化的重要因素,戒酒有助于预防肝硬化;(3)合理膳食。保持合理的膳食结构,避免高脂、高糖、高盐饮食,预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4)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肝功能等相关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尽早采取措施。
  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慢性肝病,病因多样,病情复杂。通过了解肝硬化的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内容,并着重介绍肝硬化并发症的防治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肝硬化,增强防范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定期体检,维护肝脏健康。
蒋居毅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