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年06月26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4]
从小朋友到爷爷奶奶,都追捧“多巴胺穿搭”

打翻调色盘的穿搭真会让人快乐?

  不同色彩的发夹、配饰,搭配撞色系服装,如同打翻了调色盘一般。近日,“多巴胺穿搭”火爆网络,不少时尚博主靠“多巴胺穿搭”,视频点赞破百万。这种风格不仅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也被许多中老年人所青睐。一时间,各行各业甚至小动物们都加入这场大规模的打卡风潮里。
  那“多巴胺穿搭”到底和多巴胺有什么关系?是否真的能释放多巴胺让人身心愉悦?
“多巴胺穿搭”有多火?
  在小红书上搜索“多巴胺情绪穿搭”,相关热词浏览超过2.5亿;而在微博上,仅#多巴胺穿搭#一个热搜词条,就有2.1亿阅读;在某社交平台上,与”多巴胺穿搭“相关的笔记达到85万+篇。
  这种穿搭形式不限制年龄、性别。
  社交媒体上,各种带有“多巴胺男孩”“多巴胺甜妹”标签的博主如雨后春笋般涌了出来。“多巴胺穿搭”的感染力跨越了年龄,有80多岁的爷爷奶奶,也有“00后”的小朋友。
  社交平台上,一位老奶奶穿上不同色系的亮色衣服,显得很有活力,和谐的色彩看起来让人心情大好。网友表示,自己今后也想活成老奶奶这个样子,心里住着一条彩虹。
  不仅自己穿得鲜艳,有人还给自家宠物套上亮眼的“多巴胺穿搭”。
  满屏的五颜六色扑面而来,更有医生、消防员等职业纷纷加入“多巴胺穿搭”的队伍。
“多巴胺穿搭”到底是什么?
“多巴胺穿搭”最早由时尚心理学家道恩·卡伦提出,在其著作中曾这样阐释:相对明亮的色彩能引发积极情绪,促进人体释放“快乐激素”多巴胺,这种穿衣风格即“多巴胺穿搭”。
  也就是说,“多巴胺穿搭”是一种将时尚与心理学结合的穿搭方式。它指的是以明亮、鲜艳色彩为主的穿衣搭配。即便简单的牛仔裤配上高饱和度的短袖,就是最基础的“多巴胺穿搭”公式。
  网络上,很多网友都分享出自己的“多巴胺穿搭”,有网友表示,“多巴胺穿搭”让自己的“心情好了很多”。
  对此,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侯正华介绍,色彩心理学也是一门专业的学科,对普通人来说,如果偶尔有一些这种轻微的情绪波动,穿一些色彩明亮的、颜色饱和度比较高的衣服,可能对情绪有一些调节作用。比如,红色的、橘黄色的这种充满热情的颜色,对于抑郁、消沉的情绪有调节作用;焦虑的人更适合一些浅色调,比如淡黄色的或者浅蓝色的,它会让人的情绪更加平静一点。
为什么这种穿搭会火?
  有心理学家认为,对人类视觉影响最大的首要因素就是色彩,色彩在客观上可以对人们产生一种刺激,从而影响人们的情绪,高饱和的明媚色彩可以给人带来活力与生机,在一些心理疗法中,明亮色彩的暗示是改善情绪的绝佳选择。人们内心压抑积攒的情绪太多,急需在网络上寻求方式释放,“多巴胺穿搭”的传播正好具备这样的特性。
  如果从词语组合的意义理解,“多巴胺穿搭”就是能够帮助释放大量多巴胺的穿搭。那火爆网络的“多巴胺穿搭”真能给人更多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由大脑分泌的神经递质,负责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多巴胺能给人带来短暂的快乐,很多人说它是“快乐密码”。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肖劲松介绍,平时我们穿衣的色彩搭配确实会影响人的心情,但色彩对每个人的刺激是不同的,并非所有人都会对色彩明快的颜色产生愉悦感。“在打球或者出去玩的时候会尝试搭配一些色彩明快的衣服,平时还是会以灰黑色为主。”“我看别人穿的颜色很明快会觉得很舒适很愉悦,如果我自己的话不会选择这么穿,因为不会给我带来愉悦感。”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并非所有受访者都认为“多巴胺穿搭”会给自己带来愉悦感。
  明亮色彩和大色块的配搭一般更能对容易受到心理暗示、比较外向活泼的人产生刺激,这类人选择“多巴胺穿搭”确实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但还有一部分人,崇尚谨慎、逻辑、有条理的生活方式,“多巴胺穿搭”可能并不会刺激他们释放多巴胺。
“多巴胺”并不是越多越好
  需要注意的是,“多巴胺”并不是越多越好。
  据了解,多巴胺分泌增加的时候,人的情绪会好一些。比如,人在恋爱时期或者赌博或者中奖,又或者是抽烟喝酒朋友聚会时,多巴胺升高。但是这种物质也过犹不及,如果分泌过多,心率会加快、血压也会升高,还会出现一些其他的副作用。
  医生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还是倡导大家去追求一些更加健康的快乐激素,叫内啡肽。内啡肽被誉为“天然止痛药”,常在运动中分泌,比如,健身、有氧运动后,很多人都会觉得运动完出汗之后心情特别好,而这种心情好是内啡肽所得到的,不是多巴胺。
  不仅如此,内啡肽还能改变负面情绪,让人积极向上,甚至可以影响周围人。相比多巴胺,内啡肽“先苦后甜”,更能获得延迟满足感。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与其说是“多巴胺穿搭”爆火,倒不如说是“多巴胺式”的人生态度爆火。如何成为多巴胺女孩/男孩,不仅要在外在穿搭上有所变化,还关乎培养积极的心态、追求自己的兴趣、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保持身体健康等能刺激多巴胺产生的方式。
  这也说明,盲目地追求穿搭层面的“多巴胺”并不是最终归宿,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人生态度才是它所倡导的内核。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