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年09月24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
山西建筑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推进智能化与传统制造业融合

  9月15日,山西建筑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联合厂房内,机械低鸣,焊花轻闪,设备正在陆续进场、安装、调试。在占地9万多平方米的联合厂房内,11条智能化生产线有序排布。一张张钢板、一节节钢管将在这里经过切割、组对、焊接、铣削、总成、涂装等系列工序后,最终成为塔机标准节、起重臂、爬升架等成品。互联网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在这里得到了最直观的呈现。

A核心设备加速智能化升级
  山西建筑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是山西综改示范区2020年首期“三个一批”中的新开工项目,也是我省重点转型项目。项目占地300.31亩,计划总投资10.5亿元,项目建成后主要生产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等产品,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塔式起重机1000台,施工升降机1500台,附着式升降脚手架1.5万延米,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8亿元。
  建设之初,该项目就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通过对标国际先进和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实现传统工程机械制造的转型升级。
  走进联合厂房,塔式起重机片式标准节智能化生产线采用一字流布局,全流程自动化生产,布局紧凑,整线配备信息化系统、生产监控系统、总控系统、识别系统、除尘系统等,可自动化记录生产管理、计划管理、任务管理、焊接质量管理等相关信息,实现数据采集、状态监控、数据追溯等功能。塔式起重机整体式标准节智能化生产线则集成了伺服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高速工业总线控制技术等多种先进工业技术,实现塔式起重机标准节焊接制造向流线化、柔性化、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将塔机智能装备制造技术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施工升降机标准节粉末涂装线采用的是全自动空中重型积放链进行输送,全流程自动化生产。

B设备数控化“包办”流水线
  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是该项目的显著特色。每条生产线的焊接工序节点都安装有黄色的遮光帘,一方面遮挡焊弧光,一方面阻拦焊烟四散。位于生产线上方的烟气收集系统则会对焊烟进行集中收集、净化处理,然后达标排放。涂装生产线采用绿色环保粉末喷涂工艺对塔机标准节、升降机吊笼及标准节等结构件进行涂装,“整个涂装工艺过程无任何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排放。”该公司新区建设办公室主任林小军介绍,涂装生产线整线配备中央控制系统、智能化在线监控系统、工件识别系统、耗材自动预警系统等,不仅可以实现对能源消耗和耗材使用实时监测和统计、自动远程在线故障诊断、全线设备运行情况实时查看、设备故障点实时识别等功能,而且经过新工艺喷涂的产品耐腐蚀、耐老化,提高使用寿命1.5-2倍。
  在型材、板材自动下料生产线上,随着弧光轻闪,巨大的钢板在数控激光切割机、等离子切割机的切割下,被准确分割成预先设计好的形状。“这些先进的数控设备不仅精度高、割面好、速度快,还能够根据程序的调节加工成任意形状。”现场调试机器的工作人员说道。不仅下料部分,整个联合厂房内,近400个机器人各司其职,物料自动仓储和转运。据介绍,在这座厂房里,关键装备数控化率达100%,所有生产设备数控化率达到84.1%。从下料、组对、焊接到涂装、转运等制造环节全流程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
  生产线外,传输系统更是显现奇效。在高大的车间顶部,悬挂轨道从生产线前段一直延伸到车间尽头。通过这个传输系统,一节节钢管、一个个标准节被机械手臂“送”上传输带,沿着轨道匀速送上无人驾驶的自动引导机。自动引导机再根据远程控制系统给出的目标货柜,自动将物料送至指定地点。这个过程完全没有人工参与,但所有信息均可显示在车间外的控制屏幕上。

C操作员进车间“写代码”
  联合厂房地面平整光洁、视野明亮开阔,眼到之处,是各式机器人灵活运转,宛如走进了汽车生产车间,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制造业车间的印象。在刚刚调试好的一台全自动焊接机器人前,根据预先设定好的程序,全自动焊接机器人挥舞机械臂,火花四射间,只需短短几十秒,一根钢管便变成了塔机标准节骨架。加工完成后,夹具夹起工件,再自动传输到下一个工序。
  在联合厂房的每一条生产线,都可以看到手捧笔记本的操作人员在调试设备。他们只需将程序输入控制系统,智能化设备便可自动完成生产。“一部分实操能力强的工人通过设备自动化的提升,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另一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工人则从人工操作前台走向信息管理后台,参与生产系统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维护,就和计算机程序员写代码一样。”林小军说道。
  短短18个月,一座现代化的工厂拔地而起,完成了常规两年多才能完成的建设任务。项目的快速推进也得益于山西综改示范区的大力支持和高效服务。山西综改示范区坚持把服务企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壁垒,解难题、疏堵点,搭建起为企业深层次服务的体系。林小军表示,作为引领山西建筑装备转型发展的标杆工程,公司将积极通过技术和品牌创新,全力推动投产,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建筑装备制造基地。
晨报记者乔建彬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