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年02月01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6]

降价“冲击波”的实惠

  前不久,当山东的刘治瑞为75岁的父亲刘文顺办理出院结算时,差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场冠脉介入手术,全部费用加起来一共34889元,经过济南市医保报销后,最终个人支付了2154元。“我们是带着5万块钱来的。”刘文顺说。国家、省、市开展的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结果,在新的一年陆续落地实施。降价的“冲击波”,正给患者、医院和耗材企业等各方,带来重大而又深刻的影响。
  支架降价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已高达3.3亿。一个小小的冠脉支架重量仅约0.03克,均价高达上万元,让众多患者有了“不堪负担之痛”。“以前这种情况听得太多了,做个心脏支架手术,没个五六万下不来。”刘治瑞说。1月1日,首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冠脉支架)“团购”结果落地实施,截至1月9日,山东等23个省市区已投入使用。
    另外,很多非急症患者和家属对冠脉支架落地问题十分关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工程部副主任郭宝浒,把一张12345热线答复单拿给记者看,群众咨询的问题,就是何时能用上降价的支架。
    记者了解到,在心内科常用耗材中,价格较高的冠脉支架、球囊和心脏起搏器这“三大件”如今已经或即将降价,比如,普通心脏起搏器从均价3.9万元降到1.9万元以下。
  降价不降质
    降价,医用耗材生产企业会不会偷工减料?
    这样的担心,在前期集中带量采购带来的药品降价中也有过,事实给予放心的回答。淄博市65岁的路铁海因为患有糖尿病,需常年服用一种名为“阿卡波糖片”的药品。“原来一盒60多块钱,疼得慌。现在5块多一盒,一个月吃三盒才不到20块钱。降价后用了10个月了,效果不错,血糖控制得挺好。”
    带量采购的核心逻辑,是以“实量”换“真价”。在山东省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处副处长刘智看来,之所以能实现“降价不降质”,背后是中国医药工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在部分领域具备了国产替代进口的能力。
    多家受访企业明确表示,保证药品、耗材的质量和安全,企业是第一责任人,在参加带量采购之初,就向医保部门提交了具有法律效力承诺书。从监管角度讲,各级药监部门也在加大抽检力度,就拿支架来说,目前正在推行每个支架都有唯一标识码,从生产到使用于患者身上,全程可追溯和监管。
  流通环节“挤水”
    关于高值医用耗材和部分药品的价格“水分”,曾有人打过一个比喻:就像水盆里的毛巾,拎起来就淋水,根本不用挤。以往的“招采分离”模式存在只招价格不带量、量价脱钩问题,产品即使中标,进入医院还有门槛,导致医药购销领域回扣问题屡禁不止。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强曾在2019年作为药物经济学专家,被国家医保局选中参与医保药品谈判工作。“带量采购,医保部门作为最大购买方直接和企业谈判,把原来销售的中间流通环节都砍掉了,这样才可能把价格降下来。”“有采购量保证,减少多层环节,大大减轻了企业营销成本和压力,我们也最大程度让利老百姓。”烟台正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兴说。他还提到,以前企业普遍存在“回款难”问题,实行带量采购后,医保基金与中选企业直接结算,30天内完成支付,也能有效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大浪淘沙”
    集中带量采购中,企业中选就能占有一定规模市场,不中选就意味着出局。
    药企和耗材企业之所以“咬着后槽牙”挤水分,降价幅度甚至超出医保部门的心理预期,终究是为了市场。“带量采购对我们来说是重大挑战。以前是‘站在风口上谁都能飞’,现在是‘大浪淘沙强者胜’。从这个角度讲,带量采购也是机会,现在国内的药品和耗材参差不齐,通过优胜劣汰,净化行业生态和空气。”杨兴说。
    孙强认为,带量采购不仅将改变医药工业的格局,还将重塑未来的流通生态,大批小规模流通企业将被淘汰,行业规模化、集中度将大幅提升。
  据《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