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5月22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

精神追求高高校老人逆生长

  湖北省高校离退休工作研究会负责人刘子焱表示,2018年,湖北省近60所公办高校中,离退休人员最多的是武汉大学,6900多人,还不包括下属的三家医院;第二名是华中科技大学,6100多人;第三名是武汉理工大学,4200多人;第四名是华中师范大学,2400多人;第五名中华中农业大学,1629人。而面对数量庞大的退休老人,高校为老年人提供了众多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平台,助他们文化养老。老年人也得以在这种环境中逆生长,越来越“年轻”。
  老寿星精神追求高
    在高校寿星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特征——老有所为。
    武汉大学教授李鸿恩今年已101岁,如今仍生活自理,每天自己推着轮椅出门,闲暇时还会在门口栽花种草。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在职老师向李鸿恩请教专业问题,他每次都会细心讲解。
    武汉理工大学退休职工胡狄今年已103岁,因为有过多年建工工程基建方面的经验,退休后,仍有不少人上门请他帮忙做施工现场的预决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文传源今年101岁,退休后他接受了学校返聘,90岁高龄才停止带研究生。
    湖北美术学院的刘依闻教授今年就年满100岁了,他70岁在巴黎举办个展,89岁开油画展,90岁以后经常应邀看画展……他的儿子刘亚夫说,“父亲这一生,一直画到了不能拿画笔为止。”
    除了这些百岁老人,很多老人也将退休当作人生的新起点。
    今年满80岁的武汉理工大学退休教授黎德扬,退休后继续追梦,发起组织了相关学术研讨会,每年出版论文集,还在全国各大高校、企业等宣讲“文明生态”50多次。如今,他已出版两本专著,目前正在撰写第三本,“我经常锻炼,身体很好,每天写四五个小时,一点也不累。”
    武汉大学还有夕阳红志愿服务队,队员平均年龄接近75岁。银发志愿者们经常为需要帮助的老伙伴们购物、拿药,接送他们看病,替他们找保姆。
    对于学校寿星辈出的情况,武汉大学离退休处处长彭若男认为:“高校离退休人员的文化层次相对较高,在需求方面偏向于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为。”
    “老有所为给人帮助或为社会作贡献,能让心理愉悦,有助于长寿。”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医师赵志付说,人越到老年,经验积累也随之越丰富,老有所为能给他们带来受人尊重的愉悦感和实现价值的满足感。
  退休后学习新事物
    很多高校寿星还坚持“活到老,学到老”。
    华中农业大学退休教授余其渊今年101岁,年轻时,他爱踢足球,身体很好。上世纪30年代,他参加全国运动会并获奖。在华农大教书期间,他也经常参加校运动会,曾获得竞走项目亚军。除了锻炼,余其渊还爱学习,去年一直念叨着要重新学习英语,儿子便借了书供他学习。
    武大测绘学院离休教师孙燕昶每天坚持学习书法和太极,101岁时逛沙湖公园,还不要人搀扶。
    浙江大学力学系的“开山鼻祖”郭本铁教授今年已101岁,退休后一直研习京剧。在他的影响下,保姆也爱上了京剧,时不时要和他对唱几段。郭本铁百岁生日那天,他的一群票友自发组织了一场京剧演唱会为他祝寿。
    学习新事物,有助于锻炼大脑,同时也能增强社交能力。有研究显示,在晚年阶段学习青少年时代所迷恋的乐器,能增强记忆力,降低失能失智的风险。
  校园里敬老风气浓
    今年1月,武汉大学举办2019年老寿星集体祝寿会,为学校内的长寿老人集体祝寿。如今,集体祝寿已经成为武汉各高校的“标配”,时间安排不尽相同。
    “现在集体祝寿的声势越来越大。这不,明年过寿的一位老教授给我打电话,说到时一定要提前通知他,他好从加拿大飞回来参加。”武大离退休处处长彭若男说。
    日常生活里,各高校会通过各种方式与老人们紧密相连。武汉理工大学离退休处副处长张毅介绍,该校每年召开两次校情通报会,向老同志代表讲解学校的发展情况和变化,每个月还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目的是让老人们也参与到学校建设中来,他们同样是学校的主人公。”
    “2016年,中办、国办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2017年,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我省高校对离退休工作也空前重视,很多学校出台了相应文件。”省教育厅离退休干部处负责人说。
    彭若男介绍,2016年,学校创造各种条件,谋实事、办好事、解难事,改善离退休人员的生活条件。全面提高老同志退休费和离休干部离休费;坚持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大病医疗救助体制惠及33位离退休同志;投入101万元建设老年大学和老同志活动中心,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2018年,武汉大学离退休工作预算,由250万元增加到了350万元。
    老同志退休后都愿意发挥余热,“湖北省高校就想了不少办法让老同志发光发热,有省高校老年协会,有老教授协会,每所高校还有关工委,老同志有很多舞台。现在不少老教授、老专家还在搞科研,或者在民办高校继续教学,越活越年轻。”省教育厅离退休干部处负责人说,这一天做得非常好。
    记者了解到,在武汉大学,有面向离退休老同志的科技成果评选,去年共100多人申报,学校专门为获奖老专家召开了隆重的表彰大会;在湖北美术学院,老艺术家们多次筹办“手牵手、代代传”儿童画展,为“艺二代”站台;几乎所有高校经常请离退休老专家与大学生们面对面交流,为大学生答疑解惑。
    在武汉,离退休老人众多的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老年大学,很多老人甚至舍不得毕业。武汉大学老年大学就开在校园里,一年上32次课,学费仅160元,但请来的老师都是学校的知名学者。
    除了为老同志创造老有所为、老有所学条件,高校里的“幼帮老”也很常见。记者了解到,武汉各大高校都会发动大学生志愿者对年老体弱、孤寡空巢、行动不便的离退休老人进行上门服务,陪老人们聊天。
  善管理高知重养生
    记者采访的各位寿星,都有自己的生活小秘诀。
    102岁的胡狄,黄埔军校毕业,参加过抗战,身体底子好,90多岁还每天练2个小时书法;
    101岁的李鸿恩,30多岁时能在东湖游个来回,如今爱吃杂粮馒头和苦瓜,99岁还养花种菜;
    99岁的刘依闻,70岁退休后到全国各地写生,90岁还在创作,如今每周会跟女儿打打麻将;
    那些已经去世的教授们也有一套自己的养生经:
    被誉为“老武汉大学最后一位教授”的公立华先生102岁去世,生前从不大吃大喝,三餐有规律,注重生活品质,喝的豆浆都是自己用黄豆打的;
    98岁去世的韩德培先生,不抽烟,不喝白酒,偶尔喝点红酒,严格遵从生活规律;
    武汉大学目前最高龄寿星刘绪贻先生已经105岁,100岁时每天要在书房沙发午睡1个小时,起来后继续工作,下午5时30分左右下楼散步……
    武汉大学医院廖皓磊教授,连续为武汉大学老年杂志《珞珈老年》开设养生专栏4年,是老人们的好朋友。他分析,高校寿星多,是因为这里的老人们知足常乐,天天快乐不贪心;知书达理,理性生活不放纵;知识养生,规律进餐不滥吃;知情知音,兴趣广泛不滥情。而高校绿化好、年轻人多的环境,也有利于老人健康养老。
  据《长江日报》《北京青年报》《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