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11月19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

母亲用葱须熬药治好了我的荨麻疹

  讲述者:张兰英出生年月:1948年8月所在地:太原市万柏林区
    时代的变化在医疗上。
    从最初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血气分析仪、四维彩超、螺旋CT”等先进医疗设备;从群众患病找医生,到享受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从看病远看病难到网上预约挂号……张兰英亲历了40年看病的变化。
  小病在家自行解决大病才找“赤脚医生”
    说起改革开放前人们看病的故事,记忆还真有些模糊了,总感觉那个时候的人们都很健壮,很少生病,即使生病了,只要不影响干活,扛一扛也就过去了。
    记得有一段时间,医务人员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把医疗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不少好医生都到了公社医院或县人民医院,当时的常见病、多发病大都能在公社或者县医院解决。
    除了公社医院和县医院,当时比较多的还有村医开设的村诊所。这些村诊所多以家庭为单位,“赤脚医生”是主治医生,“赤脚医生”的兄弟、亲戚经过简单培训后,在诊所干起了护士的工作,如包药、打针等。“赤脚医生”解决了当时大部分农村人看病的难题。“赤脚医生”还会提供上门服务,不过只有病得无法出门时,家人才会派人去请他们上门。因此,“赤脚医生”一上门,也就意味着这病严重了。
    不过,我们一般连“赤脚医生”都很少麻烦。哪儿不舒服了,父母就会临时客串一下“家庭医生”,给我们用土方法治病。
    我12岁那年,脸上、身上起满了小红点,经母亲“诊断”,那是荨麻疹。母亲找来了葱须、香菜须,还有什么菜的须我忘了,熬了水让我喝。喝了三天,又在家里“捂”了几天,荨麻疹果然好了,还没有留下痘印。不得不说,有时候土方法也有它神奇的地方。当时,土方法能治的病有很多,比如中暑了拿针扎扎指尖放放血,拉肚子了吃碗鸡蛋面,头疼了在头上拔个火罐——这也是为啥那个年代的人很少麻烦医生。
    对了,我还记得在当时被称为“万能神药”的去痛片很畅销。白色小药片,凡有个头疼脑热,吃一片就解决了。
    现在想来,那个时候的人们可真“耐受”,经得起各种折腾,敢用自己的身体去尝试各种治病方法。
  父亲输着液就去世了我们连病因都不知道
    父亲的去世,我至今都觉得非常遗憾。因为如果是现在,父亲肯定不会走得那么突然。
    那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交通的逐渐发达与疾病知识的普及,人们的看病意识有所提高,不再有病硬扛了,就医环境也有所改善,但医疗条件还是和现在没法比。
    那时我已经成年,生活在太原,而父母亲依然居住在100公里以外的榆社县西方山村。父亲的身体一直很好,年老后依然能下地干农活。
    1993年的一天,下着雨,父亲没有出门——只要刮风下雨影响干农活时,父亲就会待在家看书。不过,父亲有个特别不好的习惯,就是爱躺着看书。那一次,父亲合上书猛地一起身,然后便又倒了下去。接着,父亲的一侧身子就不能动弹了。束手无策的母亲哭着给我们打电话。等我们赶到家时,父亲已被邻居搀扶着靠着被子坐在了炕上,话也说不清楚了。
    那一年,已经45岁的我完全有能力把父亲接到太原在大医院医治。可是因为路途遥远,医生不建议颠簸,我们兄妹几个商量后只好选择转送县医院。可当时,县医院医疗条件还很有限,到医院时,父亲已经意识不清,医生给父亲输上了液体——当时的医院没有检查设备,除了输液,他们别无他法。输着输着,父亲就走了,我们连父亲究竟患了什么病都不知道。
    父亲走得太突然,成了我心中的一个疙瘩。我们做儿女的都已成才,可还是没能为父亲创造好的条件,让他多活几年享享福。后来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根据症状猜测,父亲当时应该是突发性脑梗塞。而突发脑梗塞时,应该让患者保持镇静,把昏迷患者的头侧向一边,防止呕吐物误吸,搬运时要始终保持病人头稍高位,以减少头部充血,减轻颅内压力。我不清楚当时父亲是怎么被搀扶着坐起来的,但当时的人们包括我在内,都不知道脑梗塞急救的这些常识,自以为让父亲坐起来可能会好受一些。
    如今患了脑梗塞,只要抢救及时,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还有,如果是现在,有了养生意识的我,一定还会提醒父亲不能躺着看书,躺下起身时还要慢。
  背上黑青急坏女儿检查发现虚惊一场
    前一段时间,女儿陪我洗澡时发现我背部有黑青,可我自己并没有任何不适,使劲按压也没有痛感。这可把女儿急坏了,当天晚上她就在网上挂了个号,第二天带着我去省人民医院检查,又是验血又是看皮肤科,里里外外检查了个遍,最后医生诊断为角质层太薄,我们看到的黑青其实是经络,实在是虚惊一场。
    如今的就医环境就是好,有什么突发性急病,一个120急救电话就能立刻拉到医院。人们买房,特别是老年人,一定会看小区与医院的距离。先进的医疗设备,精湛的医术水平……三甲医院、职工医院、社区医院……再加上网上挂号、网上问诊……这样的就医环境,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甚至有些过去认为的疑难杂症,现在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救治。
    大医院的变化自然不用多说,在这里,我特别想多说说社区医院。人们再也不用因为感冒、发烧、拉肚子等小病跑去大医院了,在家门口就能得到解决,确实很方便。
    我母亲94岁了,我退休后她就一直住在我家。有次,母亲突然说喉咙疼。一开始我以为她是上火了,便给她熬了点儿梨汤喝。喝了几天不见好,我便带母亲去了小区门口的社区医院,想着先简单检查一下,如果严重,再让孩子们带老人上大医院。经医生诊断,母亲不是上火,有可能是被鱼刺或者枣核类的尖东西划破喉咙了。我才想起,前几天我熬稀饭时放了红枣,可能母亲没注意到,不小心连枣核也吞了。
    现在的人们,不仅会经常体检,还经常有医院的专家护士来社区给老年人义诊,或者举办健康养生讲座。这些活动我都积极参加。上年纪了嘛,身体健康便是第一要关注的事,以免给儿女添麻烦。
  晨报记者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