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9月19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

大家庭就近“分居”让两代人心情舒畅

  “求租信息,在本小区求租一套二层以下的房子,给老人居住。要求水、电、暖、家具齐全。”近一年来,这样的求租信息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小区业主群里。记者了解发现,此类信息的发布者都是年轻人,他们把父母接到身边,有的是为了防止代际冲突,有的是为了方便照顾孩子,有的是为了方便照顾老人……
  原因一
  为让儿子有婚房父亲主动腾地方
    9月16日14时许,租住在太原市圪僚沟村36岁的姜琦正在电脑前和61岁的父亲浏览租房信息。姜琦打算给父亲在婚房小区内租赁一套小房子,方便照顾。
    姜琦和女友相恋六年,一直想着买了房子再结婚,可至今没能实现。今年春节时,父亲终于忍不住催他们赶紧办婚事。姜琦无奈地说:“如今房子太贵买不起,咱家房子又这么小,媳妇娶进门也没地方住。”其父亲的房子只有51平方米,一室一厅。卧室能放一张双人床,可是客厅却很小,只够放一张沙发和一张茶几。姜琦也曾和女友提议把客厅改成卧室,和父亲一起居住,可是女友却担心有代际冲突,不愿意。
    父亲见姜琦的婚事因为房子问题久拖不决,就和他们商量,把老房子重新装修后,给他们当婚房,自己则用姜琦的积蓄买一套郊区房。思忖再三,女友同意了这样的安排。从那天起,装修旧房,购买新房就成了他们今年最大的两件事。
    为了省钱,姜琦和父亲在圪僚沟村以每月500元的价格租住了一套小房子。装修旧房子的空余时间,他们坐着公交车去看郊区的房子。没想到,郊区的房价近两年上涨也很快,姜琦手里的积蓄连付个首付都不够。每次父亲都是失望而归,叹着气说:“买房真难。”
    采访当天,姜琦拉着父亲又准备去郊区看房。父亲摆摆手说:“我决定了,不买房了。我就在你婚房附近租一套房,将来还可以就近照顾孙子。”听了父亲的话,姜琦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说:“母亲走得早,父亲独自一人把我拉扯大。如今,我可以孝顺他了,可是他却为了我的婚事要出去租房住。我于心不忍,觉得是我们把父亲赶出了家。”
    姜琦坐在戴着老花镜的父亲身边,在小区业主群中发出了求租信息:“在本小区求租一套二层以下的房子,给老人居住。要求水、电、暖、家具齐全。”
    一簇阳光从窗外照射进来,看到父亲的白发反射出刺眼的光,姜琦的眼泪流了下来。
  原因二
  嫌婆婆不爱干净但还得靠她看娃
    9月1日那天起,家住太原市杏花岭区同乐苑小区的邓伟伦,连着三天在小区业主群里发一条租房信息。“我媳妇想让我妈帮忙照顾孩子,但又却看不惯我妈的生活习惯。执意要让我在跟前租套小房子居住。”邓伟伦告诉记者。
    三个月前,邓伟伦的孩子出生。因为岳母已不在世,看孩子的重担自然落到了母亲身上。母亲把父亲一个人“扔”在小店区的家中,搬到了小两口的家。
    照看孙子,照顾儿媳,老人打心里愿意。可是,住在一起一个月后,媳妇就处处挑母亲的毛病。今天是床单不经常清洗,明天是不给家里的垃圾分类,后天是用洗碗的布子擦桌子,大后天是衣服洗不干净……虽然媳妇不会对着母亲直接挑毛病,但埋怨声天天不断。半个月前,邓伟伦实在受不了,就对媳妇说:“反正你看我妈怎么都不顺眼,那就放我妈回去,你一个人带孩子。”谁知,爱人听后竟然大发雷霆:“儿子是你的,你妈理应照看。放你妈回去也可以,咱们离婚,把孩子的姓改成我的。你们就可以都不管了。”幸亏那时,邓伟伦的母亲出门买东西还没回来,没有听到。“媳妇挑出的毛病,都是我妈多年的习惯,哪儿那么容易改。而且,我妈是来给我看孩子的,我也不忍心总挑她的毛病。”邓伟伦说,他担心婚姻出问题,更担心母亲因为照顾孩子受委屈,无奈之下,想出了给母亲在同小区租套房子的办法。
    邓伟伦特意挑了媳妇去医院复查的时间,向母亲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除了担心租金有点贵之外,母亲竟然也同意。爱人自然也同意。“求租,在本小区求租一套二层以下的房子,给老人居住。要求水、电、暖、家具齐全。”信息发了三天,邓伟伦就找到了小区一套小一些的房子。经过简单的收拾,母亲就搬了进去。
    邓伟伦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大逆不道”。但是,他的母亲却告诉记者:“其实,我也不想和年轻人一起住。我的生活习惯他们看不惯,他们整日抱着手机的生活方式,我也看不惯。为了避免矛盾,分开是最好的办法。现在我搬到租的房子里,把老伴儿也接来。两个人一起照看孙子,也轻松一些。”
  原因三
  想要就近照顾母亲母亲却不愿住一起
    33岁的张建国是长治市人,父亲半年前过世了,母亲今年已经61岁了。“生我的那个年代,并无计划生育。可是,当教师的父母为了把我培养成才,只生了我一个孩子。”张建国告诉记者。
    大学毕业后,张建国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留在了太原。10年前,他就在太原买房、娶妻。生孩子后,母亲来太原照顾了两年,就又回了长治。“尽管母亲总说想家,不习惯在太原住。但是,我知道,她是怕扰乱我们的生活。”母亲的心思,张建国都懂。
    今年3月,父亲因病去世后,家里只剩下母亲一个人。张罗完父亲的后事,张建国就和媳妇商量,接母亲到太原养老,媳妇同意了。但是,当他把这个提议告诉母亲时,却遭到了母亲的反对。刚开始,母亲借口自己身子还算硬朗,不愿意离开家。张建国只好一周开车回一趟长治。心疼张建国把大把的时间都耗在路上,母亲才道出了实情:“我不是不想到你身边养老,只是当初照看孙子时,和你媳妇也闹过不少矛盾。我不愿意再去打扰你们的生活,也不想老了还整天被人挑毛病。”
    张建国很矛盾。母亲当了一辈子老师,习惯了挑别人的毛病,也习惯了说教别人,如今要被媳妇挑毛病,肯定受不了。可是,如果让母亲继续住在长治,万一有个头疼脑热,身边连个照顾的人都没有。他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办法,非常着急。
    两个月前,张建国在小区的业主群里看到有人发出给老人租房的信息时,茅塞顿开。晚上,他在电话中将欲在附近租套房子的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说:“其实我早就想到了,我想用自己的退休金在你的小区里租套房子。只是担心你不同意,我就没好意思说。”
    听到母亲也有此意,愁了几个月的张建国,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当天,他就拟好了租房信息发到了小区业主群里,不到一周就在隔壁单元找到了房子。
    如今,母亲到了太原,他能天天见到母亲,并给母亲做饭、洗漱,心里非常踏实。
    采访结束前,张建国的母亲告诉记者:“这是儿子帮我想到的最佳养老方式,我不用打扰他们的生活,也不用迁就自己,过得非常舒服。”
  专家说
  就近“拆分”大家庭让两代人心情舒畅
    “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对此现象,省社科院研究员谭克俭这样认为。他说,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承担着抚育儿童、供养老人等职责。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的家庭也在发生变化。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我国家庭户平均人数基本保持在5.3人左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家庭户平均规模开始缩小。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家庭户平均规模缩小的趋势更加显著,1990年缩减到3.96人,2010年缩减到3.10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居民家庭户的平均规模为3.02人。这是我国生产方式转变的产物,也是老百姓思想上的进步。
    过去,经常看到一家三代居住在一起,现在这种生活模式逐渐被老年人一个小家庭和年轻人一个小家庭的模式取代。甚至出现了一些大家庭就近“分居”,即年轻人在身边为老年人租房的新模式。这不仅让两代人都有了舒服的生活空间,也能满足老人和儿女能经常见面的需求,而且在需要的时候,对方能及时出现。最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缓解代际冲突的产生。 晨报记者乔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