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7月11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
到2050年,约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如果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没有做好准备,应对老龄化将是一场艰巨的遭遇战——

我们该如何“抗衰老”

  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根据民政部公布的《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如何应对来势汹汹的老龄化,如何实现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是我们正面临的课题。本报今日选编部分稿件,一起探讨在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首都北京的“攻坚”经验,上海养老服务的最新政策,以及世界主要国家在养老护理方面的先进理念。
  
    长命百岁,是许多人的愿望。如今,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长命百岁”越来越不是奢望,中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作为首都,北京更是这样。截至目前,北京户籍老年人口中,100岁及以上老人800余位。北京的老龄化形势究竟怎样?北京拿出了怎样的应对举措?从北京这座特大城市,能看出一个国家怎样的“抗衰老”形势?
  数据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老年人口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
  万,占总人口的17.3%,平
  均近4个劳动力对应1位老人。老年人口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占总人口的11.4%。此外,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
  4063万,认知症患者700多万。
    ——从1999年我国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到2017年,我国老年人口净增1.1亿,其中2017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
  1000万。预计到2050年
  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7亿的峰值,占总人口的34.9%,这意味着将近每3个人就有一个超过60岁。
    ——目前北京共有户籍老年人口333.3万,占全 市 户 籍 总 人 口 的24.5%,其中65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19.9万,占比16.2%;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16.72%,失能老年人口占比4.78%。
    ——根据2017年山西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显示,2017年,山西省常住人口为3702.35万。60岁及以上的常住人口有582.46万,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5.73%。65岁及以上人口为368.26万,占常住人口的9.95%。
  未富先老未备先老
    “我这里每天有好几拨弟兄来聊天打牌。以后养老咋办?我不想那些。”59岁的赵登芝家住北京昌平区阳坊镇四家村,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平时行走要靠拐杖支撑。对这位没有工作、与妻子离异的低保户来说,养老似乎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在农村,像赵登芝这样对老年生活“不去想”的人不在少数。
    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两大特点,即“老龄人口增长迅猛”和“未富先老、未备先老”。预计到205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7亿的峰值,占总人口的34.9%,意味着将近每3个人就有一个超过60岁。
    “发展迅猛,影响长远。”李万钧指出,到2048年,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如果提前从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做好准备,那么“老”将平稳且“有所养”,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应对老龄化将是一场艰巨的遭遇战。
    北京是中国老龄化态势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截至2017年底,北京共有户籍老年人口333.3万,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24.5%。“北京平均一天增加500多位老年人,其中80岁以上的120多位。”北京市民政局分管养老工作的副局长李红兵说,放眼北京,从2025年至2030年,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都将陆续进入70岁至75岁,总数约80万人。“这就意味着80万老人集体面对‘421’家庭人口模式。”
    “这是一件涉及家家户户的大事,完全靠政府,政府包不住,完全靠家庭,很多独生子女有心无力,必须走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服务之路。”北京养老行业协会会长倪浩华坦言,“复杂严峻的形势倒逼养老行业必须持续推动模式创新,持续推动资源统筹。”
    2018年1月10日,由万科和北控联合运营的光熙康复医院正式开业,与怡园光熙长者公寓毗邻,组成整体的医养结合中心。“目前我们在北京大约有5000张养老床位,计划今年布局1万张。”尽管北京万科从2015年起将养老作为北方区域6大转型业务之一,稳健推进,但多年从事养老地产探索的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北京万科总经理刘肖坦言,养老地产业务做起来很难,一是经营性物业拿地成本高,二是缺乏规范服务的标准体系,三是养老护理学校非常稀缺。
  “把家里的床变成养老的床”
    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社区,78岁的陈益君老人每天都会往来于家和颐养康复养老照料中心之间。
    陈益君的老伴儿张永禄因患帕金森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需长期卧床,“儿女雇了两个保姆在家都不行,有时候还得把上班的儿子叫回来帮忙照顾,真的是伺候不过来。现在住进照料中心,看到都是像我老伴儿一样不能下床的老人,我也就每天过来照看,给护理员们减轻点工作量。”
    据了解,北京300多万老年人中,在家独居的占9.8%。2017年底,北京提出建立居家养老巡视探访服务制度,由街道乡镇委托指定就近的养老服务驿站、养老照料中心等开展服务。
    69岁的朱阿姨住在西城区新街口东大街一个1988年开始使用的老旧小区,两个儿子因为工作原因,看望老人的次数屈指可数。
    儿女不能常回家看看,老人只能另寻精神寄托,朱阿姨就将情感寄托在小动物上,“十几年来我和老伴儿收养流浪猫、狗等小动物,我把它们当孩子对待”。
    社区居委会主任徐军介绍,对于这样儿女不在身边并且因身体原因生活不便的老年人,经儿女同意后送到附近养老照料中心接受照料。朱阿姨表示,有照料中心护理员陪伴,感到十分踏实。
    朱阿姨的例子,是北京近些年探索就近养老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为老有所养,近年来,北京市在无障碍适老化改造、建立老年友善医院、建设“三边四级”体系、医养结合试点、共有产权养老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和尝试。
    “把家里的床变成养老的床”,居家健康养老,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方式。为此,北京市着力在政策设计和设施布局层面构建“三边四级”居家健康养老体系。“三边”指的是老年人的“床边、身边和周边”,“四级”指的是“市、区、街、居”四个层级的责任体系,让养老服务融进街道、社区,做好“最后一公里”服务工作。
  养老服务的“供给侧改革”
    养老社区、医养结合、PPP、共有产权、农村幸福晚年驿站……北京养老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位于北京昌平新城,总投资超50亿元,总建筑面积达31万平方米,未来可容纳3000户居民入住的都市高品质医养社区——泰康之家燕园自2015年开业以来入住率就居高不下。“现在有超过1000位长者居住在这里,平均年龄约80岁,有200多人有高级职称,其中有3位院士、160多位教授、多位高级工程师和研究员。”燕园养老社区总经理葛明介绍。
    记者了解到,社区的房间里有拉绳报警装置,至今已有300多人次拉绳,有效抢救120多人次。
    1933年出生的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章继高是中国电接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是2016年6月26日入住燕园的第一批居民。阳台上还摆放着他2007年获得IEEE霍姆科学成就奖的奖状。章继高的老伴儿、曾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任教的李蘅教授参加了社区合唱队:“29个人,80岁以上的10多个,最大的89岁了,大家生活在一起不会有孤独感,老人很怕孤独的。”
    业内人士指出,燕园这样的养老社区门槛相对较高,为一部分高收入人群的养老提供了选择。
    在京郊农村,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步伐也在加快。
    昌平区史家桥村69岁的赵淑冉老人,老伴儿和儿子均已离世,她与上大学的孙女孙金艳相依为命,低保是主要生活来源。她的膝盖做过手术,不能长时间站立。孙女非常孝顺,但不久后也将立业成家。
    孙金艳说:“奶奶每天都只能在院子里走一走,从不出院门,每天我出门后她就把大门反锁,我回家时要提前打电话叫奶奶开门。”
    史家桥村副书记崔淑芝介绍,像赵阿姨这样的现象村子里不在少数。村子720人中有120人左右是老年人,儿女会把老人放在家中照料,但上班时间许多老人只能自己反锁在屋中,平日里陪伴老人的主要是电视。
    为帮助农村人口实现居家养老,北京市鼓励村民以自有住宅和闲置房屋兴办农村幸福晚年驿站,设置就餐服务、健康指导、呼叫服务、照料服务、休闲娱乐五个功能,并将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立绿色通道,医疗机构将为驿站内老年人就医提供便利。
    对于养老机构和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而言,护理员能覆盖的范围同样有限,数量更是供不应求。今年4月,北京市民政局表示,全市仍有114个街道乡镇没有建立相配套的养老服务机构,呼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事业中。 据《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