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朝选:“双碳”赛道上的科研逐光者
从小立志制服“沙魔”
郭朝选的科研初心,始于家乡山西吕梁山区的生态记忆:“小时候春季常被沙尘暴追着跑,眼睁睁看着耕地被黄沙吞噬。当时就立志,长大后一定要制服‘沙魔’。”2010年,攻读清华大学环境工程博士期间,跟随导师深入毛乌素沙漠调研,目睹牧民房屋被流沙掩埋的场景,则坚定了他投身荒漠化治理的决心。
在传统治沙模式遭遇瓶颈的2015年,郭朝选率先将光伏产业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提出“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三位一体方案。团队研发的光伏支架离地高度动态调节系统,可根据植物生长周期自动调整遮光率,使植被存活率从40%提升至85%。这项技术已在我国八大沙漠推广应用,累计修复荒漠化土地12.8万亩,年发电量达47亿千瓦时。
“环保技术的突破往往诞生于学科交叉地带。”郭朝选介绍,他将电化学技术引入危废处理领域,开发出脉冲电芬顿深度处理装备,使化工废水COD去除率突破98%的技术天花板。
在固废资源化战场,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光谱识别系统,可对混杂垃圾进行毫秒级成分分析,配合高压脉冲破碎装置,实现95%以上的资源回收率。由这项技术支撑建成的山西建筑垃圾资源化示范项目,每年消化300万吨建筑垃圾,生产出的再生骨料可铺就50公里生态道路。
“把实验室建在工程现场”
2021年秋,乌兰布和沙漠突遭极端沙尘天气,某光伏治沙项目区80%的光伏板被流沙掩埋。郭朝选带着团队在沙暴中坚守23天,创新性提出“草方格+微生物固沙剂”组合方案。他们筛选出的耐盐碱菌株分泌的生物膜,能使沙层表面抗风蚀能力提升7倍。如今,该项目区已形成稳定的草灌乔立体生态系统,吸引200余种动植物回归。
这种务实作风贯穿郭朝选的科研生涯。为验证电化学设备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他曾在-30℃的鄂尔多斯煤矿区驻守45天;为获取第一手污染数据,他带队深入23家危废处理企业实地调研,建立国内首个危废特性动态数据库。这种“把实验室建在工程现场”的坚持,使其团队研发的移动式危废处理车等5项成果实现当年研发、当年转化。
沙漠里的“科技园丁”
郭朝选主导制定的《光伏电站生态修复技术规范》首次量化了生态效益评估指标,推动行业从单纯追求发电量向生态经济协同发展转型。针对新兴的锂电池回收领域,郭朝选参与制定的《废锂离子电池回收技术规范》明确了16项关键技术参数,为千亿级市场建立准入门槛。
在团队建设方面,郭朝选推行“科研-工程双导师制”,他要求青年学者必须参与至少两个产业化项目。这种培养模式结出硕果:团队研发的废旧电路板低温热解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使贵金属回收成本降低60%;他培养的12名硕士、博士中,有9人选择扎根西北环保一线。这位沙漠里的“科技园丁”,正用创新之犁开垦生态文明的希望之地,他的故事印证着:在中国环保科技工作者的手中,黄沙终将沃野,废墟亦可重生。 记者 高朋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