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年02月17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0]

掌握基本急救技能,实现从旁观者到守护者的跃升

  在日常生活中,突发状况时有发生,如意外伤害、突发疾病等,甚至是心搏骤停。这些事件往往发生在医院之外。面对这些紧急情况,我们如果能够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并及时、有效地展开急救,就能在关键时刻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大多数人面对紧急情况时束手无策,只能作为无助的旁观者,而非生命的守护者。因此,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掌握基本的院前急救技能,每一个人都能从旁观者转变为守护者。
  一、掌握急救技能的重要性
  研究显示,医护人员到达前的宝贵时间里,正确的急救处理至关重要。它能显著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尤其是在面对心搏骤停等紧急情况下。心肺复苏每耽误一分钟,意味着患者的生存率就可能下降10%左右。及时的初步救护措施不仅能有效避免病情恶化,还能为患者争取到更高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为后续的专业治疗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早期的救治不仅关乎患者的康复进程,更是他们生存率的重要保障。
  二、基本急救技能
  1. 止血包扎。止血包扎是创伤急救的重要环节,旨在控制出血、保护伤口、减少污染。我们检查出血的部位、性质和程度,准备好无菌纱布、绷带、三角巾、止血带等必要的材料。在紧急情况下,我们如果没有专业的包扎材料,那么可以使用干净的衣物、毛巾等作为替代品,并根据出血情况选择适当的止血措施。
  止血方法:①压迫止血法。对于小动脉或毛细血管出血,我们可直接用指压法压迫伤口附近的动脉,或使用干净的纱布、绷带加压包扎伤口;②加压包扎法。对于中等程度的出血,我们使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布块覆盖伤口,然后用绷带加压包扎,以控制出血;③止血带法。对于四肢大动脉出血,我们可使用止血带进行止血,但需注意绑扎位置和松紧度,避免过紧导致肢体坏死。对于止血带,我们应每隔一段时间(如每小时)放松一次,以避免长时间绑扎导致的肢体损伤。完成包扎后,我们立即标记止血的时间,检查包扎部位的血液循环情况,以便后续医疗人员了解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我们观察伤者的整体状况。如有必要,我们及时调整包扎方法或寻求进一步的医疗帮助。
  2. 固定。对于骨折等严重创伤,正确的固定措施在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有效防止骨折部位发生移动,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还能预防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为后续的专业治疗打下坚实基础。
  在进行固定时,我们选择合适的固定物。夹板和绷带是常见的固定工具,它们具有良好的支撑和固定效果。选择时,我们要注意材质的坚固性和舒适度,确保固定物既能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又不会对皮肤造成不适。同时,固定物的大小也要适中,既要能够完全覆盖骨折部位,长度超出骨折部位前后两个关节,不能过大或过小,以免影响固定的稳定性和效果。
  此外,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在固定过程中,我们要确保固定物与皮肤之间有足够的衬垫,如棉花、纱布等,以避免对皮肤造成压迫性损伤。同时,固定的松紧度也要适中,既不能过紧导致血液循环受阻,也不能过松使骨折部位失去支撑。
  3. 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是急救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是针对心搏骤停患者采取的紧急救护措施,目的是恢复患者的心跳和呼吸功能。
  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两个步骤。心肺复苏前,我们先确保环境安全,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唤,观察是否有反应,看胸腹部有无起伏。如患者无应答且无呼吸,我们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按压部位在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手掌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双臂伸直,用上身力量垂直用力且快速匀速的按压。若条件允许,我们应尽快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电除颤,以提高复苏成功率。
  三、推动社会急救能力建设
  为了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能力,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推动社会急救能力建设。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急救教育的投入力度,将急救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和社区活动中,让更多人了解并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保护救助人的合法权益,消除其后顾之忧。
  其次,医疗机构和红十字会等组织应加强对公众的急救培训和教育力度。
  同时,媒体也应积极参与宣传引导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参与急救光荣的氛围。
  四、结语
  掌握基本的院前急救护理技能不仅是为了救人也是为了自救。我们在关键时刻能够伸出援手,不仅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从旁观者转变为守护者,共同为提高社会的急救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携手努力让“猝不及防”化为“防可胜防”,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关键时刻得到及时的守护和关爱。 曾晓艳 南宁急救医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