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烟民”到慢阻肺患者:一个不容忽视的转变
一、慢阻肺的定义与症状
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通常是由于气道和/或肺泡的异常炎症反应所致,主要症状包括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这些症状往往呈进行性加重。随着病情的恶化,患者进行日常活动时也会感到明显的呼吸困难,甚至休息时也不例外。此外,晚期患者还可能出现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精神抑郁等全身症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二、吸烟与慢阻肺的密切关系
吸烟是慢阻肺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这一结论在医学界早已达成共识。研究表明,约70%—80%的慢阻肺病例与吸烟紧密相关。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这些物质进入气道后会强烈刺激气道黏膜,诱发炎症反应。长期吸烟会导致气道狭窄、肺泡破坏,最终形成慢阻肺。
1. 气道狭窄:吸烟会引发气道炎症,导致气道敏感性增加,黏液分泌增多。过多的黏液在气道中积聚,阻碍了气流的顺畅通过,进一步加重了炎症,导致气道狭窄。这种狭窄使得呼吸变得困难,患者在日常活动中会感到气短、喘息。
2. 肺泡破坏:肺泡是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关键部位。香烟中的有害物质会逐渐侵蚀肺泡壁,使其变得脆弱、失去弹性。久而久之,肺泡壁破裂、融合,形成肺气肿。肺气肿的出现意味着肺部的气体交换能力大幅下降,氧气摄入不足,二氧化碳排出受阻,患者会感到极度的呼吸困难。
3. 免疫功能下降:吸烟还会削弱人体的免疫功能,使肺部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原本已经受损的肺部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慢阻肺的症状也会随之急剧加重。
三、慢阻肺的流行病学特征
慢阻肺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发病率和患病率均较高。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20岁及以上成人的慢阻肺患病率为8.6%,40岁以上则达13.7%,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已超过27%。男性患者数为女性的2.2倍,全国总患病人数接近1亿人。这一数据令人触目惊心,凸显了慢阻肺对公众健康的严重威胁。
此外,慢阻肺的患病率与吸烟史密切相关。吸烟开始年龄越早、吸烟越多、吸烟时间越长,患病率越高。例如,吸烟20包/年以上的人群,患慢阻肺的概率是不吸烟人群的2—3倍。因此,戒烟对于预防和治疗慢阻肺具有重要意义。
四、慢阻肺的诊断与治疗
慢阻肺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早期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评价的“金标准”。通过测量患者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可以判断是否存在不可逆的气流受限。当FEV1/FVC低于70%时,即可诊断为慢阻肺。
治疗慢阻肺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戒烟、加强营养、康复训练、预防感冒、增强身体免疫力以及坚持长期药物治疗。戒烟是慢阻肺治疗的关键步骤之一,尽管可能无法完全逆转已经造成的损害,但可以显著减缓疾病的进展,减轻症状,降低急性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五、预防慢阻肺的策略
预防慢阻肺的关键在于减少香烟、职业粉尘和化学毒物的接触,以及控制室内外的空气污染程度。具体策略包括:
1. 戒烟。戒烟是预防慢阻肺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对于已经患有慢阻肺的患者来说,戒烟也是至关重要的治疗措施。
2. 避免被动吸烟。被动吸烟同样会增加患慢阻肺的风险。因此,公众应努力创建无烟环境,减少不吸烟人群遭受被动吸烟的概率。
3. 改善室内外空气质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在室外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
六、结语
从“烟民”到慢阻肺患者的转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过程。吸烟作为慢阻肺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对公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通过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慢阻肺的认识、倡导戒烟和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慢阻肺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吴晔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