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12月06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5]

刘红霞:自主研发新技术 丰产增收有“粮”方

  刘红霞
  农学博士,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博士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访问学者。先后以第一作者或主要撰稿人在 《ArchInsectBiochem》《BulletinofInsectology》《Z.Natur-forsch》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取得发明专利19项,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2023年至2024年农药减量增效双减之星。
  近日,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2023年至2024年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优秀范例征集结果公布,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入区企业山西远界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红霞博士获评农药减量增效双减之星。刘红霞团队自主研发的互联网+新型生物防治技术帮助全国各地的不少农民实现粮食增产、农药减量、成本下降,填补了多项国内外行业空白。

独辟蹊径大数据监测灭虫
  “长期以来,在害虫防治方面,化学防治一直唱主角,但它其实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害虫的抗药性、次要害虫暴发虫害、污染环境、通过食物链富集对人类造成危害等方面。针对昆虫生理生化特性和行为学特点而研发出来的生物防治,作为害虫防治的一种新技术,日益受到重视。”说起研究的初衷,刘红霞表示。一直以来,她带领着山西农业大学的一个化学生态研究团队研究大数据监测精准灭虫。
  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虫害容易造成农产品残留超标、环境污染,并对虫(益虫)、鱼、蜂、鸟等产生直接或间接毒害作用。为此,刘红霞带领团队另辟蹊径,通过人工合成的昆虫性信息素,研发昆虫引诱剂来引诱并捕杀雄虫,使其无法与雌虫交配繁育后代,最终达到降低虫害的效果。
  2016年11月,山西远界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在刘红霞团队的努力下,公司研发出百余种昆虫信息素产品,可以针对性地精准灭虫。这种全新的昆虫信息素产品还具有灵敏性高、专一性强和持续效果可长达120天等特点。很快,产品在东北三省、新疆、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广西、安徽等地解决了灌木林重大虫灾防控的关键技术问题。

预警平台助力乡村振兴
  几年前,刘红霞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天空地一体化农林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综合利用各类监测手段,自主研发BP虫害预测算法,建立BP虫害发生程度预测模型,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提升到95%以上,实现虫灾等级的预测。
  平台很快便有了用武之地。2022年,由于没有天敌,番茄潜叶蛾在晋中市局部暴发。如果使用传统农药防治,每亩地的用药成本为210元,防治效果却仅为16.66%。刘红霞团队受晋中市动植物检疫站委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经过多次试验,很快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综合防治技术,每亩地用药成本仅12元,不仅降低了大量农残,防治效果还达到了94.33%,成功挽回了西红柿种植户的损失。
  刘红霞告诉记者:“利用绿色防控与农药减量增效技术,预计可降低农药使用量30%以上,在为农民减负的同时还能实现增收。”在晋中市榆次区北胡乔村,村民在使用了新型病虫害防治技术后,大棚黄瓜亩产量由往年的1.75万千克至2万千克,直接增产达到2.6万千克,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走向全国探索智慧农林业
  去年,刘红霞团队将几十台新一代生物防治设备投入内蒙古、宁夏等地,并参与了国家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农林重大生物灾害综合治理方面的项目研究,将科研转化成的产品投入全国各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刘红霞团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励4项;获得“创青春”第七届太原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第五届“三晋新农人”创新创业初创组二等奖等省部级创新创业奖17项。“未来,我们将向智慧农林业进行拓展。”刘红霞表示,随着国家政策、行业发展、国内科研水平提高等大环境利好因素的驱动,绿色生物防治病虫害行业迎来历史性拐点、市场迎来刚需井喷期和行业爆发期,她和团队将大有可为。
记者 高朋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