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孤独症早期信号:抓住拯救的黄金时机
一、孤独症的主要表现
孤独症最主要的表现为社会沟通的交往障碍、兴趣狭隘及行为刻板重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1. 社交互动障碍。孤独症儿童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和正常方式。他们可能不会对亲人的拥抱和爱抚做出回应,不喜欢与同龄儿童玩耍,难以建立友谊。同时,他们缺乏共同注意的能力,即不能和其他人关注同一个物体或事件。例如,当你指着洋娃娃说“宝宝,看,娃娃”,他们可能不会顺着你的手指看向洋娃娃。
2. 交流障碍。孤独症儿童在言语和非言语交流方面存在障碍。他们可能出现语言发育迟缓或不发育,理解和表达能力受损。有些孩子可能会使用重复、刻板的语言,或者缺乏有意义的交流。此外,他们通常不会用点头、摇头、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表达想法,也无法理解他人的肢体语言。
3. 兴趣与行为刻板。孤独症儿童的兴趣范围狭窄,常常对某些特定的事物表现出过度痴迷,如迷恋某一小玩偶等。他们的行为模式刻板重复,常常有仪式性或强迫性行为,如每次完成撞击游戏后自发鼓掌或跳跃,或者固定顺序排列物品或者反复旋转、敲打某物。
二、早期识别的关键时期
孤独症通常在婴幼儿期就开始显现症状。因此,家长和医疗工作者应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密切关注其发育情况。以下是一些关键时期和观察要点:
1. 婴儿期(0—1岁)。
眼神交流:孤独症婴儿可能缺乏眼神对视,对父母的逗引没有反应。3月龄时,孤独症婴儿不注视人脸,不追视移动人或物品。
声音反应:3月龄时,对很大声音反应不敏感,或者对特定声音表现出过度敏感,逗引时不发音或不会微笑;6月龄时,发音少、不会笑出声;8月龄时,听到声音无应答;12月龄时,呼唤名字无反应。
睡眠问题:有些孤独症婴儿可能存在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或睡眠不稳。
2. 幼儿期(1—3岁)。
语言发展:孤独症幼儿可能出现语言发育迟缓,不会模仿说话或发出有意义的音节。1岁半时,不会有意识叫“爸爸”或“妈妈”;2岁时,不会说3个物品的名称;2岁半时,不会说2—3个字的短语;3岁时,不会说自己的名字。
社交技能:缺乏与同龄儿童的互动,对父母的呼唤反应迟钝或充耳不闻。1岁半时,不会按要求指人或物、与人无目光交流;2岁时,不会按吩咐做简单事情;2岁半时,不会示意大小便;3岁时,不会模仿画圆、不会玩“拿棍当马骑”等假想游戏。
兴趣狭窄:对特定事物表现出过度痴迷,对其他事物不感兴趣。
刻板行为:出现重复刻板的行为模式,如排列物品、旋转物体等。
3. 学龄前期(3—6岁)。社交障碍:难以融入集体,不会与他人分享玩具或兴趣。4岁时,不能按要求等待或轮流;6岁时,不会玩角色扮演的集体游戏。
语言障碍:语言理解能力受限,不能参与对话或理解复杂的指令。4岁时,不会说带形容词的句子;5岁时,不能简单叙述事情经过;6岁时,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想法。
行为问题:可能出现攻击性行为、自伤行为或过度依赖某些物品。4岁时,不会单脚站立;5岁时,不会单脚跳;6岁时,不会奔跑。
三、早期识别的工具和方法
1. 家长观察。家长是接触孩子最多的人,应密切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变化,如眼神交流、语言发育、社交技能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2. 专业评估。家长可以带孩子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评估,使用专业的心理评估量表,如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等,对孩子的社交、认知、行为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估。
3. 神经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医生可以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检查孩子的大脑结构,以排除或确认与孤独症相关的大脑异常。
总之,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需要家长和医疗工作者共同努力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通过科学的评估、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和持续的关爱,我们可以帮助这些“星星的孩子”走出孤独,拥抱美好的人生。
韦华清 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