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11月25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9]

登革热:科学防控全面守护健康防线

  近来,全球登革热疫情呈现加剧趋势。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病例显著上升的情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作为一种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登革热的主要特征是突发高烧、剧烈的肌肉与关节痛以及皮肤出现斑疹。鉴于该病毒快速扩散的特点,加上大多数人群对该病缺乏免疫力,并且重症患者可能面临生命威胁,登革热目前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为了加深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并提供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本文将围绕登革热的传染源、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防控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展开全面讨论,以此提升大众自我保护能力,共同维护社区健康安全。

  一、登革热病毒与传播途径
  登革热病毒隶属于黄病毒科下的黄病毒属,是一种具有包膜结构的球状RNA病毒,直径大约为50纳米。这种病毒共分为四个血清型(即DF-1、DF-2、DF-3与DF-4),各个血清型之间存在着抗原性的差异。因此,某个人即使之前已经感染过一种类型的登革热病毒,仍然有可能因再次接触到不同血清型的病毒而重复患病,并且再感染时的症状往往比初次更为严重。
  登革热主要通过特定种类的蚊子进行传播。其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的病媒。埃及伊蚊主要出现在东南亚地区及我国海南省一带。相比之下,白纹伊蚊则更频繁地出没于太平洋诸岛以及我国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当这些蚊种携带登革热病毒,并通过叮咬将病毒传给人类时,疾病便得以扩散。鉴于此,减少蚊虫数量与防止其叮咬成为预防该疾病的关键措施。公众认识到这一点,对采取有效行动以避免感染至关重要。
  二、登革热的临床症状与鉴别诊断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介于5至8天之间,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急性发热、头痛、眼眶疼痛、肌肉痛、关节痛及皮疹等。根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该病可以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三种类型。
  典型的登革热病例起病急骤,病人可能会突然感到寒冷,体温在24到36小时内迅速升高至39至40摄氏度,并伴有剧烈的头痛、眼眶疼痛和全身不适,部分患者会体验到类似骨骼疼痛的感觉,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发病后的3至6日内,患者四肢、躯干或脸部可能出现斑丘疹或出血性皮疹。对于轻型登革热而言,患者的发热情况较轻微,疼痛感也不那么强烈,且皮疹往往不明显,通常没有出血的风险。然而,重型登革热的发展速度极快,可能导致脑膜脑炎、严重的出血现象以及血压急剧下降等情况,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鉴于登革热与流感的症状存在一定相似性,容易造成误诊。因此,当出现突发高热(温度可达40摄氏度)及“三痛”症状——即头痛、眼眶疼痛以及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时,加上“三红”特征——面部、颈部和胸部皮肤发红,这些特点有助于早期识别登革热。若发现上述症状特别是伴有皮疹时,患者应尽快寻求医疗机构帮助,并向医生提供近期是否访问过登革热流行区域的信息,以利于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三、科学检测与有效防控措施
  诊断登革热的核心手段为核酸测试(RT-PCR)。这项检测技术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放大特定的病毒基因序列,具备极高的敏感度与特异性,可在感染初期准确识别病毒。此外,IgM和IgG抗体检测作为补充方法。其中,IgM抗体检测能够指示急性期感染状态,通过分析静脉血液样本快速判断登革热感染状况;IgG抗体检测则有助于确定个体是否曾遭受登革热病毒感染,这对了解患者的长期免疫状态十分有益。
  在防控策略上,中断传播路径是抑制疾病扩散的关键所在:首要步骤是对蚊虫进行控制,包括清理积水、杂草及垃圾等潜在繁殖环境,并采用蚊帐、蚊香和防蚊剂减少被叮咬的机会;其次,建立有效的监控系统同样不可或缺,在高风险区域开展持续监测,及时发现并报告疑似病例,实施必要的隔离与治疗措施以阻止疾病的进一步蔓延;同时,公众健康教育亦非常重要。医护人员通过普及关于登革热及其预防知识,能够显著增强民众自我保护的能力。
  总结
  作为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较高发病率的疾病,登革热对公共健康构成了显著挑战。然而,通过科学的理解与有效的防控策略,我们能够有效地抑制其蔓延。掌握该疾病的传播方式、临床表现及诊断技术对于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至关重要;同时,采取包括环境整治、蚊虫控制、公众健康教育以及持续监测在内的综合性措施,可以大幅度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李伟连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