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10月14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6]

从医生视角看心房颤动的诊断与治疗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ation, AF),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心脏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心房颤动波。房颤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脑栓塞、心功能不全等严重的并发症。医生对房颤的准确诊断与有效治疗起着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医生视角出发,探讨房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一、房颤的诊断
  房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心电图检查。
  1. 病史询问。医生首先会询问患者是否有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头晕等典型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与房颤导致的心室率紊乱和泵血功能下降有关。同时,医生还会关注患者是否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易并发房颤的基础疾病。
  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中,医生会使用听诊器仔细听取患者的心脏声音。房颤患者的心音强弱不等,且常伴有脉搏短绌(即脉搏次数少于心跳次数)。这些体征对房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诊断房颤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房颤的心电图特征包括:P波消失,代之以细小、不规则、频率很快的心房颤动波(f波),RR间期绝对不等。f波的形态、时距和振幅各异,频率可达450~600次/分。心电图的检查结果为房颤的诊断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对于房颤短暂反复发作者,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延长Holter监测,以捕捉房颤的发作情况。
  二、房颤的病理生理与危害
  房颤的病理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心室律(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
  1. 心室律(率)紊乱:房颤时,心房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导致心室反应极不规则,患者常感到心慌、乏力。
  2. 心功能受损:由于心房丧失有效的收缩与舒张,泵血功能下降或丧失,导致心排量降低,心功能下降。尤其在伴有其他器质性心脏病时,心功能受损更为严重。
  3. 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房颤时,血液容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特别是左心耳部位。血栓脱落可引起脑栓塞、周围动脉栓塞、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
  三、房颤的治疗
  房颤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转律、控制心室率和抗凝治疗三个方面。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1. 转律治疗。对于阵发性房颤和部分持续性房颤患者,转律治疗是首选。转律治疗包括药物转律和电复律两种方法。药物转律:常用药物包括胺碘酮、普罗帕酮等。这些药物能够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但需注意其潜在的副作用。电复律:对于药物转律无效或病情紧急的患者,可采用电复律治疗。电复律通过电击使心脏恢复窦性心律,具有快速、有效的优点。
  2. 控制心室率。对于无法转律或永久性房颤患者,控制心室率是主要治疗目标。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和洋地黄类药物等。这些药物能够减慢心室率,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3.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常用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抗凝治疗应根据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进行评估,并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
  4. 非药物治疗。对于部分房颤患者,特别是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的患者,导管消融治疗和外科迷宫手术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也是可行的选择。导管消融治疗:通过射频消融技术破坏房颤的触发点和维持基质,从而根治房颤。该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外科迷宫手术:在心脏直视下进行复杂的手术操作,以消除房颤的解剖基础。该手术创伤较大,适用于需要同时进行其他心脏手术的患者。
  四、总结与展望
  房颤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律失常,对其诊断依赖于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心电图检查。房颤的病理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心室律(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治疗方面,转律、控制心室率和抗凝治疗是主要原则。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并注重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房颤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能够应用于房颤的诊治中,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同时,我们也呼吁广大患者和公众关注房颤的预防和筛查工作,共同努力降低房颤的发病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郑孟兵 贵港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