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椎”好的你
一、脊柱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一)先天禀赋不足。在中医理论中,先天禀赋主要指个体在胚胎期所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或父母体质虚弱、精气不足等因素,导致胎儿在母体内发育不完全,从而形成了脊柱结构的先天性缺陷。这些缺陷可能表现为脊柱侧凸、后凸等畸形,以及由于脊柱周围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发育不良导致的脊柱不稳定。这些结构异常使得脊柱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损伤,进而引发疾病。
(二)后天失养。后天失养,这主要包括饮食不当、劳累过度、房事不节等因素,导致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从而影响到脊柱的健康。气血不足使得脊柱无法得到充分的滋养,而肝肾亏虚则可能导致筋骨失养,使得脊柱的韧性和弹性降低,容易受到外力损伤。
(三)外感风寒湿邪。在中医理论中,风寒湿邪被视为外邪之一,它们能够侵入人体,侵犯到脊柱及其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引起气血流通不畅、经络阻滞等问题,进而引发脊柱疼痛、僵硬等症状。特别是在天气变化、季节交替等时期,风寒湿邪更容易侵袭人体,加重脊柱疾病的病情。
(四)督脉亏虚。督脉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阳脉之海”,主一身之阳气。当督脉亏虚时,阳气不足,无法温煦脊柱及其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使得这些组织失去活力,容易出现僵硬、疼痛等症状。此外,督脉亏虚还可能导致脊柱的生理曲度发生改变,进一步加重脊柱疾病。
(五)情志因素。中医认为,情志不畅可能导致气血紊乱、脏腑功能失调等问题,进而影响到脊柱的健康。例如,长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可能导致气血流通不畅,使得脊柱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紧张、僵硬;而过度的情绪波动则可能导致气血逆乱,使得脊柱受到损伤。
(六)体质因素。中医认为,不同的体质类型对于脊柱疾病的易感性和发病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例如,气虚体质的人可能由于气血不足而导致脊柱失养;阳虚体质的人可能由于阳气不足而导致脊柱温煦不足;痰湿体质的人可能由于痰湿内阻而导致气血流通不畅等。
(七)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工作环境等多个方面。例如,长期在潮湿、寒冷的环境中工作可能导致脊柱受到寒湿侵袭;长期在噪声、污染等恶劣环境中工作可能导致脊柱受到损伤;而长期缺乏运动、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对脊柱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二、中医护理在脊柱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护理在脊柱疾病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辨证施护,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治疗和护理。
(一)经络穴位调理。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是脊柱及其周围最为重要的经络,与脊柱的健康密切相关。通过刺激该经络上的穴位,如大椎穴、命门穴等,可以促进脊柱及其周围的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紧张、僵硬等症状,从而维护脊柱的健康。
1.主要穴位介绍。①大椎穴:位于后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大椎穴是督脉上的重要穴位,对于缓解颈肩背痛、头痛、眩晕等症状有良好效果。②命门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与肚脐相对。命门穴被认为是“生命之门”,对于调理脊柱健康、增强肾功能具有重要作用。③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穴与肾脏相对应,具有补肾益气、强壮筋骨的作用。④腰阳关穴: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约与髂嵴相平。腰阳关穴对于缓解腰部疼痛、改善腰部功能有良好效果。
2.调理作用。通过刺激上述穴位,可以达到以下调理作用:①缓解脊柱疼痛:通过刺激穴位,可以促进脊柱及其周围的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紧张、僵硬等症状,从而减轻疼痛。②改善脊柱功能:通过刺激穴位,可以增强脊柱及其周围组织的弹性和韧性,改善脊柱的生理曲度,恢复其正常功能。③调节脏腑功能:脊柱与脏腑相连,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与之相关的脏腑功能,达到治未病、防病治病的目的。
3.调理方法。①穴位按摩:利用拇指、手掌或特定工具在穴位上进行按摩,可采取点按法,以刺激穴位,促进气血流通。②艾灸疗法:将艾条点燃后,在穴位上方进行熏烤,以温热刺激穴位,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宜,从而达到温通经络、散寒除湿的效果。③拔罐疗法:在穴位上放置拔罐器,通过负压作用刺激穴位,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目的。
三、脊柱疾病患者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①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弯腰等不良姿势。②选择合适的床垫和枕头,保持脊柱的生理曲度。③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应定时起身活动,缓解脊柱压力。④避免过度使用脊柱,如搬运重物时应采取正确的姿势。⑤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引起脊柱疼痛。
脊柱疾病已经成为现代人面临的一大健康问题,而中医护理在脊柱疾病的治疗和防护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正确的预防措施、合理的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脊柱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何锦玉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针3灸科/中医经典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