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9月02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1]

认识椎管内麻醉技术

  椎管内阻滞被普遍看作是一种在分娩过程中既安全又有效的镇痛方法。最近的技术发展,例如硬脊膜穿破硬膜外穿刺、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给药、超声辅助定位以及硬膜外导管的改进等,都使得这种方法,而经过临床试验证明,这种方法有效性和安全性较为稳定。本研究基于最近的国内外椎管内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对该领域的技术进展和当前的核心问题进行了综述。

  一、在分娩中椎管内麻醉技术的目的
  在实施分娩镇痛措施时,始终强调产妇的自愿参与以及临床安全性,通过选择高效的分娩镇痛方式,目标是最大程度地降低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镇痛体验。鉴于椎管内镇痛方法展现出的显著镇痛效果以及对母子都极具安全保障,它被公认为分娩镇痛过程中的首选技术途径。采用椎管内分娩镇痛技术不仅能够大幅度减轻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疼痛,而且在需要使用各种医疗工具辅助分娩或者分娩过程转为剖宫产时,都能够获得快速和高效的麻醉效果。目前的共识集中在椎管内分娩过程中的镇痛技术方面,而这一技术主要包括硬膜外镇痛法、腰-硬神经联合镇痛和单次蛛网膜下腔镇痛疗法等。
  二、在分娩时,如何使用椎管内麻醉技术?
  椎管内麻醉技术涉及把麻醉药物注入脊髓内,这使得产妇的下半身产生麻木感,从而为分娩带来了无痛的感觉。在临床中,椎管内麻醉显示出众多的优越性,如手术步骤快捷、麻醉成效出众、产妇复原速度快,并且对产妇和胎儿的伤害也相当有限等众多优点。对于那些经历了阵发性宫缩显著并以较高速度进行分娩的产妇,椎管内麻醉显得尤为适当,这在执行剖宫产手术时效果尤为显著。
  当面对各种产妇在接受椎管内麻醉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效果进行比较时,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麻醉的深度、效果、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手术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行详细分析。椎管内麻醉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在麻醉程度方面表现出差异性。椎管内麻醉主要用于缓解下半身的麻木现象,而采用气管内插管的则是全体性麻醉。因此,前一个选择的麻醉深度相对较为浅薄,而后一个选择则在麻醉程度方面较为深。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椎管内麻醉技术展现出了非常积极的成果。相较于气管内插管进行全面麻醉的方法,椎管内麻醉更为安全,同时也使得产妇和胎儿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显著降低。尽管如此,这一麻醉手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并需要得到临床医生的严格监督和指导。
  椎管内麻醉技术是一种特别适合于剖宫产的方法。其操作流程既简洁又麻醉效果出色,能够使产妇手术后得到较快的恢复速度,并对整个手术流程造成的影响也相对较少,对于产程漫长且手术进程较为缓慢的孕妇来说,全身麻醉的气管内插管被视为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但具体仍然要视孕妇的情况而定。
  三、椎管内麻醉技术使用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一)低血压
  在进行分娩镇痛后,患者可能会面临低血压的潜在并发症。从理论角度分析,用于椎管内分娩镇痛的药物剂量通常都较为低,其应用的阻塞范围大约仅限于T10左右,而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也非常微小。在分娩镇痛后的大约10min内,因此,低血压的发生频率是最高的。其可能的原因包括:处于仰卧位置的低血压综合征,由麻醉药物引起的交感神经阻滞,以及孕妇出汗过多或由于产科出血导致的血容量降低等原因。(二)PDPH
  脑脊液是由侧脑室以及第三和第四脑室中的血脉丛所生成,并在维持颅内压力稳定性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受重力作用,脑脊液会在各自的位置形成不一样的压缩力。举个例子,在处于平卧的姿势下,压力测量为100 cmH2O,当侧躺下的状态下,压力介于70~170cmH2O范围内,不论是采用坐下或站立的姿势,压力的大小大约在200~300 cmH2O之间。
  因此,当发生“意外穿破硬脊膜”的情况时,受压力的制约,脑脊液会进入硬膜间隙,使得脑脊液压力降低,导致低颅内压引起的头痛。ADP的出现频率介于0.9%和1.5%,这涉及的技术包括蛛网膜下的穿刺针ADP以及硬膜外层的针ADP。
  当选择蛛网膜下腔穿刺针时,其对PDPH有明显的影响,如,使用“笔尖式”蛛网膜下腔穿刺针产生PDPH率显著低于选择“斜面式”的方法。蛛网膜下腔穿刺针的外径尺寸将对PDPH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我们建议的尺寸范围是25G至27G。除此之外,PDPH的各种影响要素还会涵盖年龄、怀孕的周数、BMI、多次生产的次数、人种以及生产方法等等。
  总结:
  在进行了椎管内分娩镇痛的相关手术操作后,医疗人员有责任进行全面和详细地记录和跟踪孕妇的所有信息。这些信息涵盖手术评估、手术过程、止痛效果及安全情况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其后续跟踪情况。 胡东海 广西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