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米恩斗米仇
木匠把加工出来的小木板,四面连接固定起来,就做成了一个“升”。再用砂纸把外面及封口磨光,有的为了结实牢固,用得长久些,还用清漆粉刷或者土漆上色。或者用铁皮和钉子把“升”四面的缝包起来。讲究的人家,还要在其上刻花落款,加上一个好看的把手。刻花多是梅兰竹菊,落款是姓名和年月,俨然就是一件艺术品。
据说,“升”始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以战国时期秦孝公年间商鞅颁布的量制标准器——“商鞅方升”为雏形,当时规定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为一升。经过汉代的制度化,“升”作为国家度量衡,规定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民间有句古话:“升米恩,斗米仇”。意思是,一个人饥寒交迫的时候,你给他一升米,解决了他生存的大问题,他会感恩不尽。但如果继续给更多的米,他就会觉得理所当然,当有一天不给了,他反而会心生怨恨,说不定都能成为仇人。
这句古语来源于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两户人家是邻居,其中一家比较富裕。有一年,天灾导致田中颗粒无收。穷的一家没了收成,只能等死。富的一家有很多粮食,就给穷人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穷的一家非常感激救命恩人。熬过最艰难的时刻后,穷人就前去感谢富人。说话间,谈起明年的种子还没有着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说:“这样吧,我这里的粮食还有很多,你再拿去一斗吧。穷人千恩万谢地拿着一斗米回家了。”
回家后,家里人说:“这斗米能做什么?根本就不够明年地里的种子,他们太过分了,既然这么有钱,就应该多送我们一些粮食!”这话传到了富人耳朵里,他很生气,心想,“我白白送你这么多的粮食,你不仅不感谢我,还把我当仇人一样忌恨。”于是,本来关系不错的两家人,从此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来。“升”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不仅充当了重要的量具,而且还孕育了“升”文化和哲理。农业社会中,农村人粮食交换、借贷都借助“升”来完成。“升”虽然用起来方便,但计量并不十分准确,随着更精准的“秤”的普及,“升”逐渐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记者 高万军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