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6月14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7]

恐龙家谱

  在山西地质博物馆远古物种展厅中,绘制着一幅像参天大树的图案。仔细看去,它的树干和叶子上,标着各个恐龙大类的名称,以及这些大类中具有代表性的恐龙物种。显然,这是一幅简化版的“恐龙家谱”。
  通过这张图,大家可以直观地了解恐龙之间的亲缘关系,也会对恐龙在其家族中的地位了然于胸。
  树干分为两个大类,一类叫作蜥臀目,一类叫作鸟臀目,它们代表着恐龙自出现以来,其家族所演化出来的两大支系。这两个分支在三叠纪,也就是恐龙起源之后不长时间内就分道扬镳了。
  最早提出这种分类方式的人,是一位叫做哈利·戈维尔·西利的英国古生物学家,时间是1887年。其实,早在这之前的数十年,古生物学家就发现并命名了恐龙。之后,寻找恐龙化石的热潮,很快从英伦三岛传到欧美大陆。
  随着越来越多的恐龙化石被陆续发现,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梳理分类就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西利之前,已经有一些知名古生物学家对这些远古生物的分类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西利在总结这些方案各自优劣的基础上,于1887年在伦敦的国王学院发表了自己关于恐龙分类的论文,可以说这是一篇划时代的论文。
  要了解这个分类方式,这里有必要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恐龙的骨盆结构。因为这个结构,就是西利划分恐龙类别的重要依据。人们发现,典型的恐龙骨盆结构,每一侧各有三块骨头。最上面的叫作髂股,前方的叫作耻骨,后方的叫作坐骨。
  西利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在一类恐龙中,耻骨会有两只突起,一只向前一只向后,并且和坐骨大致平行。而在另一类恐龙中,耻骨只会指向前下方。因此他根据这样的情况,提出了恐龙可以划分为两类的观点。
  由于前一种骨盆结构和现代鸟类非常相似,西利就把它命名为“鸟臀目”。而后一种骨盆结构,和现代的蜥蜴非常接近,所以将它命名为“蜥臀目”。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最新研究,现代鸟类是属于蜥臀目中兽脚类恐龙的后裔。通俗来说,就是现代的鸟类,反而和鸟臀目的关系比较远。
  但不管怎样,西利的这种分类方法,为编制恐龙的家谱奠定了基础。最开始命名恐龙这个词的时候,发现的恐龙只有三种,而目前人类发现的恐龙物种,数量已经超过了1000多种。虽然数量暴涨,但这种二分法一直延续到了现在。相信那些特别喜欢恐龙的朋友们,早已对“蜥臀目”和“鸟臀目”这两个词耳熟能详。
  恐龙分化为两大支系以后,又演化出更多的细分类别。比如,蜥臀目又分化为兽脚类和蜥脚类等类群。兽脚类包括了霸王龙等肉食性恐龙以及现生的所有鸟类,而蜥脚类则囊括了地球上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陆地动物,比如梁龙、腕龙等等。鸟臀目也分化为有甲类、鸟脚类、角龙类等类群,其中很有代表性的种类有甲龙、鸭嘴龙、三角龙、剑龙、鹦鹉嘴龙等。
  总之,恐龙的多样化发展,为他们称霸中生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们的“王朝”一直延续到了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除了恐龙的后裔——现生鸟类所属的这一演化支外,其他的恐龙都在那个时候灭绝了。 山西自然博物馆 贾磊山西自然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