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5月27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举行“科技考古实验室开放日”活动

仅靠遗骸 就能知道古人的性别和年龄?

  “墓主仰身直肢,为一31至34岁女性”“南棺内合葬一男一女”……此类介绍墓主性别及年龄的语句,经常出现在墓葬发掘报告及相关报道之中。
  在考古学研究中,准确判断人类遗骸的性别及年龄,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已在地下沉睡千百年的遗骨,考古工作者为何能够轻松判断出古人的性别和年龄?5月25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举行的“科技考古实验室开放日”活动,为公众揭晓了答案。
  一间实验室内,摆放在中央展台的两具遗骨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仅靠遗骨,谁能辨别出这两位先辈哪位是男性、哪位是女性?”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与藏品管理部工作人员李岚昊提高声调,询问大家。围拢在展台前的观众,纷纷摇头。“成年男女的骨骼有所不同,其中性别特征最明显的是骨盆。”李岚昊解释,从解剖学上讲,男性骨盆上口呈心形,下口比较狭窄,骨盆腔窄长,主体呈漏斗形,耻骨下角为70°至75°,呈“V”形;女性骨盆上口呈圆形,下口较宽大,骨盆腔短而宽,呈圆桶形,耻骨下角为90°至110°,呈“U”形。
  除此之外,有经验的考古工作者还可通过观察颅骨、胸骨、锁骨和肢骨的形态特征等作为依据,鉴定男女性别。
  上述方法只能适用于成年人且性别特征明显、保存相对完好的骨骼。然而,未成年人的骨骼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考古发现的遗骨往往残缺不全,导致考古工作者再依托这些传统形态学方法鉴定性别时遇到困难。
  此时,有人立刻就会想到通过DNA来进行分析。其实,DNA分析理论上可以解决上述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的一些局限性问题。可是,古人类遗骸往往由于年代久远,保存环境千差万别,绝大多数骨骼中的DNA已高度降解,其片段较短,含量极低,提取难度大,加之成本昂贵,无法作为普遍方法运用到每具人类骨骼的性别鉴定中。
  不过,这道“难题”并非无解。在古人类遗骸中,牙齿因其坚硬和耐腐蚀,往往是最容易找到且保存最完好的部分之一。牙釉质中含有釉原蛋白,其基因恰好位于性染色体——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
  稍有生物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男性性染色体为XY,女性性染色体为XX。为此,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用牙齿判定遗骸性别的方法:通过高灵敏度的质谱检测,能够检测X型和Y型釉原蛋白的含量,由此能够判断,具有Y型釉原蛋白的牙齿为男性,反之亦然。
  李岚昊坦言,依靠骨骼判断年龄则相对复杂,“只能判断出一个人的年龄段,却无法准确判定年龄”。究其原因,由年龄增长所导致的骨骼形态差异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且与个体先天因素和后天成长环境紧密相关。因此依据骨骼形态特征对个体年龄进行鉴定时的误差在所难免。
  在此情况下,年龄鉴定应尽量运用多种观察方法,对骨骼上的各项信息进行综合性分析,最后再做出鉴定结论,而且对未成年个体和成年个体的鉴定方法也有不同。对于未成年个体,主要依据牙齿萌出的时间顺序、四肢骨骨化点出现和骨骺愈合情况判断;对于成年个体,主要依据耻骨联合面形态变化(耻骨位于骨盆前部。耻骨联合面是两个耻骨相连处内侧呈卵圆形的粗糙面,其形态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牙齿磨耗程度、颅骨骨缝愈合情况以及全身骨骼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考古发掘出土的古代人骨标本进行性别年龄的鉴定分析,得到古代相关人群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对于还原古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 梁耀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