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5月13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0]

老年人一定要防跌倒

  近日,太原市迎泽街道办事处青年路一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行“我来教您防跌倒”公益科普讲座。讲座上,医护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辖区老年人宣传防跌倒的科普知识,教老年人跌倒后如何进行应急处理,如何减少跌倒后产生的一些并发症。

  老年人跌倒的危害和原因
  老年人跌倒最常见的后果是骨折,90%以上的老年人骨折是由跌倒引起,主要部位为髋关节、脊椎骨、腕关节等处。跌倒后软组织损伤及骨折带来的锐痛或局部肿胀引起的钝痛,以及跌倒损伤愈合后,可能遗留慢性期疼痛,都会给老年人生活带来不便。
  另外,跌倒还会导致颅脑外伤,包括脑震荡、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后果。导致老年人出现颅高压、脑水肿,甚至形成脑疝,危及生命。
  老年人跌倒的原因与衰老密切相关。肢体力量下降,走路不稳,视力、听力下降,信息处理能力下降,都会增加跌倒风险。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眼部疾病、骨骼关节等疾病也会引起跌倒。
  老年人心态和所处环境也是引发跌倒的因素。沮丧、抑郁、焦虑、情绪不佳,害怕跌倒、自尊心太强都可能老年人导致意外跌倒。室内地面湿滑、有障碍物、照明不足、缺少扶手;室外天气不好、路面不平、灯光昏暗、交通信号周期过短、垃圾乱放等也是老年人跌倒的隐患。
  此外,老年人静态居家、不做活动、过量饮酒、日常动作过急、注意力不集中、衣服鞋子不合适、不正确使用助行工具或使用不合适的助行工具同样会引发跌倒。

  老年人如何防跌倒?
  老年人平时要学习防跌倒知识,重视跌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居家适老化改造,使用防跌倒辅助工具;延缓衰老、合理饮食、积极运动;清除环境中可致跌倒的危险品。
  日常运动锻炼主要以提高肌肉力量与改善平衡能力为主,可进行躯干核心肌肉训练、下肢肌肉训练及平衡训练等。每周锻炼2—3次以增强平衡力或力量;每周要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饮食应摄入适量优质蛋白质,如鱼肉、瘦肉、蛋等,适当补充含钙食物,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
  老年人应定期请医生帮助核查用药,有无多重用药及药物之间不良反应及可能跌倒的风险,是否需调整用药方案。

  老年人跌倒了怎么办?
  老年人跌倒时可能有胯外部着地(侧摔)、臀部着地、腕部着地、头部着地等姿势;在跌倒不可避免发生后,用手支撑倒地,相比较于臀部着地或一侧身体着地,给老年人造成的伤害以及治疗的难度要小得多。
  老年人跌倒后,不要急于起身,避免二次伤害。在周围安全的情况下,判断自己受伤程度如何,是否能站起来?能站起来,尽量抓握牢固的东西帮助站起,休息片刻恢复体力,然后向家人求救,及时前往急诊外科或急诊骨科就诊,明确是否发生骨折,并及时处理;因跌倒导致肢体无力瘫痪或头晕,在处理好外伤的同时,应就诊于内科门诊,明确是否有脑梗、脑出血、心源性晕厥等因素;跌倒后恢复稳定或无躯体损伤的老年人,建议就诊于老年医学科进行综合评估,评估跌倒相关危险因素,给予指导建议。
  不能站起来,如骨折或剧烈疼痛等,应想办法求助,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家人或旁人发现老年人跌倒了,不要急于扶起,避免二次伤害。应观察老年人的意识和伤势。如果老年人意识清楚,对跌倒无记忆晕厥、属于脑血管意外;有剧烈头痛,口角歪斜,言语不利,手脚无力等,属于脑卒中;肢体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关节异常或肢体位置异常,属于骨折,不要随意搬动;腰、背部疼痛,双腿活动或感觉异常及大小便失禁等,属于腰椎损害,不要随意搬动;头部着地,属于颈椎脱位、骨折或瘫痪,不要随意搬动;轻度头痛头晕、昏迷(小于30分钟),重度颅骨骨折、脑出血、昏迷不醒,属于颅脑损伤,不要随意搬动;以上情况都应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医。发生外伤、出血,应立即止血包扎送医。

  老年人跌倒后如何康复?
  老年人跌倒导致损伤后1—2周,患肢肌肉可以舒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肿,防止肌萎缩,关节僵硬;2周后,活动上下关节,活动应缓慢,范围由小到大;后期,加强患肢关节主动活动锻炼,使关节逐步恢复正常。 记者 高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