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缝补”美好生活
普通人家做针线活有针线盒,盒子里面装着针线和各种小工具,妇女们飞针走线,缝缝补补,一件旧衣服经她们摆弄,复旧如新。
外祖母年轻时也是做针线活的一把好手。她去世后,我们在她的针线盒内发现了一个很别致的东西,后来才知道,那叫针囊,是专门放针的。
针囊在清代比较流行,一般长3—10厘米,多为铜质,铸成蝉形。这种铜蝉针囊中部可以分离,两部分套合的中空部分,即为存放绣花针的地方,十分精巧。更为巧妙的是,铜蝉尾部有一个小孔,可以连接丝线等物使之不易脱落遗失。
外祖母留下的针囊,黄铜蝉形,长约6厘米,宽约3厘米,厚约1厘米,重约15克。因为存放的时间长了,表面磨出金黄的本色,上面刻的梅花等纹饰也十分精美,看上去就像一件精巧的艺术品。据母亲回忆,这是外祖母家传的女红用品,是她的陪嫁品,原来和顶针、绕线板、针拔、刮板、绣花绷架、针线篓配成一套的。
儿时的记忆中,母亲忙于田间劳动,家里兄弟姐妹衣服的缝补全靠外祖母操持。那时,外祖母已过花甲之年,经常坐在炕头上,戴着一副老花镜,不管是扣子掉了还是裤子破了,在她眼里都是小事一桩。她总是不紧不慢,拿出针线盒,穿针引线,很快,衣服缝补完好如初。就这样,我们一家兄弟姐妹的衣服在外祖母的打理下,“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正是因为外祖母的缝补,几个小屁孩才没有受冻,时常穿着“光鲜亮丽”。
外祖母从不显露她的那个宝贝针囊,也很少有人去关心她针线盒里有些啥东西,于是,那个精美的蝉形针囊隐身了很多年,不为人知。
因为经常缝补,外祖母的手长满老茧,在她右手中指上部的两个关节中间有一道明显的凹痕,那是做针线活时戴顶针留下的印记。
如今,母亲珍藏着外祖母留下的针线盒,虽然家里已经很少缝补衣服了,针线盒里的东西也派不上用场了,但对于一家人来说,外祖母留下的针线盒仿佛无价之宝,包括那枚精美的蝉形针囊,一定会永远珍藏。外祖母夏天坐在门口的板凳上纳鞋底,冬天坐在炕上缝补衣服的画面,更是深深刻在脑海中。 记者 高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