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2月19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B19]

恐龙“家谱”

  在山西自然博物馆远古物种展厅中,绘制着一幅像参天大树的图案。仔细看去,它的树干和叶子上,标着各个恐龙大类的名字,以及这些大类中具有代表性的恐龙物种。显然,这是一幅简化版的“恐龙家谱”。通过这张图,大家可以直观地了解恐龙之间的亲缘关系,也会对恐龙在其家族中的地位了然于胸。
  树干分两个大类,一类叫蜥臀目,一类叫鸟臀目,它们代表着恐龙自出现以来,其家族演化出来的两大支系。这两个分支在三叠纪,也就是恐龙起源之后不长时间内就分道扬镳了。
  最早提出这种分类方式的人,是一位叫哈利·戈维尔·西利的英国古生物学家,时间是1887年。其实,早在这之前的数十年,古生物学家就发现并命名了恐龙。之后,寻找恐龙化石的热潮,很快从英伦三岛传到欧美大陆。随着越来越多的恐龙化石被陆续发现,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梳理分类就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这之前,已经有一些知名古生物学家对这些远古生物的分类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哈利·戈维尔·西利在总结这些方案各自优劣的基础上,于1887年在伦敦的国王学院发表了自己关于恐龙分类的论文,可以说这是一篇划时代的论文。
  要了解这个分类方式,这里有必要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恐龙的骨盆结构。因为这个结构,就是划分恐龙类别的重要依据。人们发现,典型的恐龙骨盆结构,每一侧各有三块骨头。最上面的叫髂股,前方的叫耻骨,后方的叫坐骨。
  哈利·戈维尔·西利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在一类恐龙中,耻骨会有两只突起,一只向前、一只向后,并且和坐骨大致平行。而在另一类恐龙中,耻骨只会指向前下方。因此他根据这样的情况,提出了恐龙可以划分为两类的观点。由于前一种骨盆结构和现代鸟类非常相似,就把它命名为“鸟臀目”。而后一种骨盆结构,和现代的蜥蜴非常接近,所以将它命名为“蜥臀目”。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我们最新的研究,现代鸟类是属于蜥臀目中兽脚类恐龙的后裔。通俗来说,就是现代的鸟类,反而和鸟臀目的关系比较远。
  但不管怎样,哈利·戈维尔·西利的这种分类方法,为编制恐龙的家谱奠定了基础。最开始命名恐龙这个词的时候,发现的恐龙只有三种,而目前人类发现的恐龙物种,数量已经超过了1000多种。虽然数量发生了暴涨,但这种二分法一直
  延续到了现在。相信那些特别喜欢恐龙的朋友,早已对“蜥臀目”和“鸟臀目”这两个词耳熟能详了。
  恐龙分化为两大支系以后,又演化出更多的细分类别。比如,“蜥臀目”又分化为“兽脚类”和“蜥脚类”等类群。“兽脚类”包括了霸王龙等肉食性恐龙以及现生的所有鸟类,而“蜥脚类”则囊括了地球上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陆地动物,比如梁龙、腕龙等。“鸟臀目”也分化为“有甲类”“鸟脚类”“角龙类”等类群,其中很有代表性的种类有甲龙、鸭嘴龙、三角龙、剑龙、鹦鹉嘴龙等。
  恐龙的多样化发展,为他们称霸中生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们的“王朝”一直延续到了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除了恐龙的后裔——现生鸟类所属的这一演化支外,其他恐龙都在那个时候灭绝了。
  哈利·戈维尔·西利的分类方法从1887年一直沿用到了现在,尽管经历波折,但似乎逐渐获得了古生物学界的认同,也似乎变成了一种被广泛承认的“事实”。
  有朋友可能要问了:“最近几十年,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可谓日新月异,一些源源不断的研究成果,推翻了很多古老陈旧的观点。难道在此期间,就没有古生物学家对上面这种分类方法提出过质疑吗?”
  答案是,当然有。
  在传统的恐龙分类方案中,有一类让人非常头疼的恐龙,叫“埃雷拉龙科”恐龙。因为不同的研究人员对它的研究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这就导致它在恐龙家谱中的位置跳来跳去,不是很固定。
  这种情况还不算什么,还有更让人头疼的事情。按照哈利·戈维尔·西利的恐龙分类,像“兽脚类”的恐龙,应该是属于“蜥臀目”这个大类中的,它和“鸟臀目”的关系,应该是比较远的,但近些年来的研究发现,“兽脚类”恐龙其实和“鸟臀目”的关系更为接近。
  正因为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在2017年的时候,三位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在《自然》学术期刊上,就对整个恐龙家族该如何分类,提出一个新的方案。他们把“兽脚类”和“鸟臀目”两者重新结合,组成了一个叫“鸟肢类”的分支,而把我们前面所说的“蜥脚类”和“埃雷拉龙科”恐龙,组成了一个新的“蜥臀目”类。
  有朋友又要问了:那到目前为止,究竟哪一种结论才是正确的?其实,自2017年以来,又有一些新的研究观点陆续发表,目前,科学家们还在进一步研究当中。
山西自然博物馆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