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1月15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B19]

这里是最早叫“中国”的地方

  提到“中国”这两个字,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虽然中国的历史很长,但“中国”这个称谓用来指代中国,时间并不是很长。尤其是在民国之前,人们多用朝代或者“华夏”“九州”“神州”等看起来更“古朴”的代称来表示中国。那“中国”一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一级巡视员王志超表示,其实,“中国”一词很早就出现了,而最早被称为“中国”的地区,就在我省晋南地区。

晋南地区是“最初的中国”的摇篮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在古代和现代,其含义又有什么不同?
  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用12行122字记述了成王继承武王遗志,在洛邑(今河南洛阳)营建东都成周之事,其中有“宅兹中或(国)”四字,意思就是在“中国”这个地方营建都城——这是已知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此前发现的殷商甲骨文卜辞里,“中”和“国”两个字都不曾见有连用。《史记》中记载,舜“之中国,践天子位”,这是“中国”在文献中第一次被明确提到。
  王志超表示,从铭文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国指四方“地中之国”或“地中之都”,是一个具体的地方,大体指以“洛邑”或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而从考古发现来看,和这个说法相符的,目前只有以“陶寺”与“二里头”为都邑的两块地方。
  如果将“中国”比喻成一个人,那么在公元前4000多年前,“中国”还在文化母体中孕育;到龙山文化晚期,以陶寺为代表的陶寺文化社会诞生了“最初的中国”;至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国”已成长为十多岁的“儿童”,是成长起来的“中国”。如此来说,以陶寺为标志的晋南地区,就成为“最初的中国”摇篮。

晋南是“古中国”的政治核心区域
  “最初的中国”诞生了,人类文明便逐渐从这里发展起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曹定云认为,“古中国”的核心区域也在晋南。
  王志超介绍,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大约是从炎黄阪泉之战,黄帝战胜炎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开始的。然后,炎黄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黄帝部落联盟首领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从而开启了中华历史的新篇章。
  但这一阶段还处于原始时代,阶级尚未出现,“国家”尚未正式产生。直到“尧舜禹”时代,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分化”,并形成早期的“国家”。这些早期“国家”还有“名称”,尧称“唐”,舜称“虞”,禹称“夏”。“唐、虞、夏”便是中国历史“朝代”之祖。其都城分别是: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
  碳十四年代技术测年数据表明,陶寺文化距今约4500—3900 年之间,相当于史载的尧舜禹时期。
  而从陶寺遗址发掘的一系列物证表明,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位置、规模等级及历史遗存、当地传说等方面都与“尧都平阳”相当契合。
  至此,陶寺遗址成了“尧都平阳”的不二之选。
  对此,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苏秉琦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写道,在中国文明起源的历程中,作为帝尧陶唐氏文化遗存的陶寺文化,是中国正式踏进文明社会的界碑石,也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华夏民族集团正式形成并由此不断推进民族发展的奠基石。这些,都是“古中国”政治中心在晋南的最好明证。而陶寺作为尧时代的都城,当然是其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也必然成为尧文化的中心,成为华夏文明的源头活水。

晋南地区的文化中有着“古中国”的影子
  河东大地处在华夏文明发祥地的中心地带,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甚至目前晋南一带所留存的文化中,依旧能找到“古中国”文化的影子。
  首先是盐文化。
  王志超表示,“古中国”之所以能从晋南地区诞生并发展起来,多位专家认为,盐文化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虽然在“古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关于盐文化的介绍很少,如,夏代及以前关于盐业的考古资料很贫乏,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字和考古发掘报告只零星地涉及了河东盐的问题,周代涉盐的文字仅仅散见于各种文献中。但王志超认为,仅河东地区流传的各种传说,如黄帝为争夺盐与蚩尤大战、舜帝赞美池盐吟唱《南风歌》、伯乐相马等,就足见盐文化在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民间信仰。
  在我国,女娲补天的传说可谓妇孺皆知,而在晋南一带,就流传着众多“女娲遗迹”,这些遗迹所在地方,和尧舜禹等英雄人物生活的区域基本吻合;至今仍在洪洞县延续着的“三月三走亲”习俗,反映了尧舜时代的亲属制度;长治、晋城两市保有丰富且珍贵的炎帝神农氏资料……“今天的中国,是由古代中国发展演进而来的。追根溯源,山西是‘古中国’的主根和核心,‘古中国’研究是一个重大课题和响亮品牌。”王志超说,目前,陶寺遗址已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课题,“山西与古中国”或将成为山西最靓的一块文化品牌。 记者 杨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