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轮番上阵”发烧咳嗽“一呼百应”
“暗藏杀机”的发烧“不容小觑”
这个冬天,甲流、乙流、支原体肺炎“轮番上阵”,发烧、咳嗽“一呼百应”,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出疑问,“为什么近两个月内频繁发烧?”
众所周知,发烧只是身体的一种反应,但是也会致命。前不久,知名财经媒体人罗琦因突发重症肺炎,经全力抢救无效逝世。36岁正值盛年,从发现发烧到去世仅4天时间,大众在为罗琦惋惜的同时也感到震惊。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大众对发烧这种身体反应司空见惯,但是对发烧本身及其护理可能并不足够了解。今日,我们对发烧进行一次“全身扫描”。
正常体温是多少?
人体的正常体温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的基础体温取决于自己的基础代谢情况。特殊人群或者特殊时期体温也会发生变化,如孕妇体温会略高。不仅如此,每个人的体温在一天当中也会不一样,如清晨略低,下午到傍晚会略高,运动后体温也会升高。
体温的测量部位不同,正常值也有不同,正常体温腋下36℃—37℃,舌下36.3℃—37.2℃,肛门36.5℃—37.7℃。体温的测量工具及使用是否正确也会影响体温的测定值。
如何评估发烧程度?发烧可以分为低烧、中度发烧、高烧和超高烧。体温在37.3℃—38℃为低烧,38.1℃—39℃为中度发烧,39.1℃—41℃为高烧,>41℃为超高烧。
发烧时怎么应对?
出现发烧首先要给患者充足的休息时间,这样有助于恢复体力和加速康复,还要确保患者充足饮水,以防脱水,菜汤和果汁是不错的选择。
出现发烧(如果不是超高烧)不要盲目服用退热药物,一般情况下,低烧和中度发烧无需服用退热药物。高烧时根据症状服用退热药物,体温低于38.5℃,没有明显不适,也可以暂时不服用退热药物。对于超高烧,则必须及时控制体温。
对于退烧药,若体温>39℃,可任选一种退热药物,如布洛芬(8—12小时一粒,具体按说明书)、对乙酰氨基酚(8-12小时一粒,具体按说明书)等,需要注意的是,有胃病者使用此类药,最好加用胃黏膜保护药,如法莫替丁、泮托拉唑胶囊等,或复方制剂,日夜百服宁、维C银翘片、感冒灵颗粒等。
如果发烧伴有咳嗽、黄脓痰、气急、气喘、低氧血症(指尖氧饱和度低于95%),或伴有腹痛、压痛、反跳痛等,或伴有昏睡、呼之不应、颈项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要考虑肺部感染、腹腔感染或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要及时就医,做进一步的检查,由医生诊断,切不可因服用退热药物,掩盖了症状,贻误了治疗时机。
此外,如果高烧超过3天没有缓解趋势,或者有剧烈的咳嗽、胸痛、胸闷、呼吸急促、喘憋等,或者出现持续性头痛、意识状态改变、持续性腹泻或呕吐;婴幼儿出现喂食困难,甚至有嗜睡、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应该及时就医。
单纯发烧不会致命
对于知名财经媒体人罗琦的突然死亡,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周建仓主任医师说,由于罗琦就诊及抢救的具体过程尚不清楚,不适合贸然加以分析,但需要知道的是,发烧是重症肺炎的一种表现,它不是一种病,只是身体的一种反应,更不能理解为单纯的发烧会致人死亡,这是大错特错的。
周建仓介绍,大部分重症肺炎患者本身就有一定的基础疾病或者免疫力较低下,如老年人和儿童。同样的病毒,同样的病毒载量,在一个正常成年人身上可能症状较轻,甚至没有症状,但对于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的人来说,这可能就是“导火索”。
什么样的发烧要警惕?
发烧是很多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能导致发烧的疾病有很多,比如我们熟知的细菌、病毒等感染性因素,还有一些非感染性因素,包括血液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也会导致发烧。
对于发烧,如何早期识别是普通的发热,还是较为严重的情况,以便尽早就医更为重要。有人以体温高低作为判断标准,但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陈杰华认为不大准确,因为“体温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没有直接关系”。
周建仓建议结合精神状态做初步判断。每个人发烧的时候都会难受,一旦烧退了之后又生龙活虎,这就没什么大问题,但如果是39℃以上持续不退的高温,同时伴有全身乏力、胸闷气急、小便变少、晕厥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处理。
周建仓表示,临床上也有部分重症肺炎的患者在早期没有及时或正确处理,耽误了病情,等到全身多个器官、多个系统出现问题,再救治起来难度就很大。
另外,在此提醒大家,在面对疾病时,都说要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但在感染流感后及恢复期间,不要过于劳累也不要剧烈运动,给身体一个恢复时间。 记者 丁婷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