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夏入秋、由热渐冷人体阴阳也随之调整
出伏后迎来“凶险”35天要提高防病意识
这是因为,出伏是由夏入秋、由热渐冷、阴阳变化交替的关键时期,人体阴阳也会随之调整,此时免疫力相对薄弱,加之“一夏无病三分虚”,人体经过一整个夏天的消耗后,正气未复,易被病邪所侵;另一方面,这35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候,受影响最明显的当属心脑血管,所以提高养生防病的意识非常重要。
民间素有“出伏不补,秋冬受苦”的说法,怎么做才能防住病?
出伏后要谨防疾病发生
初秋时节,暑热未退,气温的最大改变是“温差大”。出伏是由夏入秋、由热转凉、阴阳变化的关键过渡阶段。从出伏到秋分的35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间,对于心血管等都是考验。秋天阳气逐渐衰退,气候转凉,体质较弱的人,极易发生或复发以下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秋季昼夜温差增大,人体血管在低温下收缩,血流减慢,容易导致心脑供血不足或血压不稳,诱发头痛、头晕、中风、胸痛等心脑血管疾病。
不仅如此,此时节还要防“秋老虎”咬人,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出伏以后短期回热的35℃以上的天气,发生在每年8月底至9月之间。“秋老虎”出没时,通常让人感到酷热难忍。此时气温高,人体水分流失大,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加上早晚温差大,易增加脑出血、心梗等疾病的发作风险。建议最好随身携带薄外套或围巾披肩,防止受风。
呼吸道疾病:秋季气候干燥,易导致外邪从口鼻而入,侵袭肺脏,引发感冒、鼻炎、肺炎、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其中鼻炎、哮喘等还与季节性过敏有关。
胃肠道疾病:秋季如果不注意祛除夏天残留之湿,致使脾伤于湿,人体就可能出现饮食不化、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体弱倦怠等症。
此外,出伏之后,夏季开始向秋季过渡,气候逐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肺主皮毛,喜润恶燥,老人在秋季不仅易干咳,皮肤也可能因干燥或皮肤微循环变差而瘙痒,要注意保湿,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
这些食物不可少
莲藕润肺:秋天当以润肺为主,莲藕生吃,可润肺清热,行瘀凉血。老人常吃藕,可以调中开胃,益血补髓,安神健脑,延年益寿。此外,藕有清肺止血的功效,肺结核患者食用也很好。
苦瓜降火:苦瓜有清热消暑、养血益气、补肾健脾、滋肝明目的功效。适量进食苦瓜,有助于缓解秋燥、增进食欲、调节血管。但不要吃太多,苦瓜性寒,在“秋老虎”面前若是吃多了,可能会让身体不适。
山药养胃:秋天不能忽视补脾胃,山药是补脾益肾的上品之药,有着健脾、滋肾、润肺的功效。胃病、肾亏、消化不良、肺虚咳嗽等患者,都很适合吃山药。
莲子养心:莲子不仅养心安神,在健脾、补肾方面也有很好的药用价值,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莲子还有镇静、强心、改善调理更年期症、延缓衰老等多种作用。
南瓜补气:南瓜在秋季成熟,营养丰富,其性温、味甘,入脾、胃二经,能润肺益气、健脾和胃、降糖降压。此外,秋季干燥,多吃南瓜,还可滋润肌肤。
这样做提高防病意识
睡觉早一点,防秋乏: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浑身懒洋洋的,这就是大家常说的“秋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特别是老年人。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想要减缓“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最好比平时多增加1小时睡眠。另外,还要加强锻炼,如早晚跑步、打拳、做操等。
通风勤一点,少发霉:出伏以后要注意勤通风,选个晴朗的日子,把衣物从箱中取出,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有条件的可以用电熨斗熨一下,以减少衣物上的水分。衣物挂起来要保持一定的间隔,以保证良好的通风。
穿衣暖一点,防受凉:夏秋之交温度变化快,有时酷热难当,有时凉气袭人,极易发生外寒内热的病症。
对关节病患者来说,“秋冻”要适度,因为温度过低易引起关节部位的疼痛。疼痛和肿胀是关节炎的常见表现,关节炎患者平时应尽量做好关节的保护,注意保暖,如果出现问题要马上就医。
对于一些体质较差的人来说,气温变化过快会使胃肠道的自然屏障变弱,碰上消化不良等更易出现腹泻。因此,这类人群晚上睡觉时还要防腹部着凉。
记者 丁婷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