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爱学会“告别”
近日,本报携手山西剧院举办了《脐带》观影会,来看看影迷的反馈吧!
电影《脐带》触动我心,是一部深刻表达生命哲理的影片。
影片讲述的是:音乐人阿鲁斯的妈妈娜仁左格患了阿尔茨海默症。她先由大儿子在城市里照顾,但天天嘟囔着要回家,并常常做出一些破坏性的举动,弄得家里和邻里鸡犬不宁。小儿子阿鲁斯便带妈妈离开城市,回到内蒙古草原的家。但妈妈不认为他们回去的那个家是她的家,甚至为了找家而丢失。为防止妈妈走丢,阿鲁斯用一条粗绳将妈妈和自己拴在了一起。这条绳子像脐带一样拴在了他和妈妈之间。多次感受到妈妈的归乡之心后,阿鲁斯最终深情、不舍、无奈又释然地剪断了拴在妈妈腰间的绳子,让妈妈跟着心中的牵引走了。
影片《脐带》用绳子连接母亲——这样一种脐带“逆连”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命源头的不舍和渴望回归的灵魂本能。《脐带》讲的是生死问题,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心理学上有“生本能”与“死本能”理论,说人不仅有生的本能愿望,也有死的本能愿望。在《脐带》这部影片里,妈妈娜仁左格虽然痴呆了,但她对家、对亲人、对原乡的渴望让我们感受到,当生命无法逆转时,渴望回归原乡就成了灵魂最深切的渴求。这也许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死本能”吧。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庄子认为,万事万物平等。万事万物都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相续,不断转化,绵延不断。延续生命的脐带可以剪断、早已剪断,但我们心中那血脉相连的情感与爱,却已成为无形无尽的乡愁,成为我们渴望的永远的回归。冥冥中总有一点什么东西或感觉在连接着渺小的我们和永恒成为一体。
乡愁既是一种忧伤,也是一种力量。生命顺意时它可能不会出现,但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它会渐渐浮现与涌动,成为牵引我们回归的或清晰或模糊的感觉。《脐带》里反映的乡愁与回归,大概也是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的永远的回归吧。万物都在不断循环,万物都将重新来过,万物就是一个整体。尼采还说,人是一种要被克服的东西。将人界定为人这个概念,以及人类思想里附加的一些非真理真相的东西是需要被正确认清并加以克服的,要认识生命的真相,认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脐带》这部影片里,这些哲学问题用意象呈现了出来,直接反映生与死、人类关系、生命启示。
影片中,妈妈心目中的家的象征是一棵一半死亡、一半活着的树。这个意象很具有深意。面对这种一半生、一半死的树时,我的大脑常常没了思考,却又好似得到了极大的启示和领悟。大自然在给我们现身说法,生命的真相就是:生死同在,生死转换,生死一体,生在迈向死,死在孕育生。
《脐带》用画面、意象、神态、表情、音乐、对话等元素很好地表达了某种复杂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它高超而有难度,将观众带入了深深的生命共情与哲思中,对人很有启发。
(孙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