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持续30天 影响人口超9亿
迎战43年来最高温,你可以这样做!
高温天气是如何形成的?将持续多长时间?会对人体产生哪些影响?你需要做好防护措施,迎战高温、预防中暑?
6月全球平均气温43年来最高
7月14日,中央气象台再次发布高温橙色预警。自6月13日至7月12日,我国出现的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已持续30天,平均高温日数5.3天,较常年同期多2.4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影响人口超过9亿,呈现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的特点。全国71个国家气象站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其中,河北灵寿、藁城、正定和云南盐津日最高气温达44℃以上。
受高温影响,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电网用电负荷创新高;浙江东部、河南西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等地土壤墒情偏差,部分地区旱情持续或发展;浙江、四川等地多人确诊热射病……国家气候中心监测,今年6月,全球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约0.4℃,为1979年以来最高,其中俄罗斯北部、欧洲西部等地偏高2℃以上。
进入21世纪以来,北半球夏季高温热浪事件日渐频繁。数据显示,本世纪我国大范围持续高温事件典型年份有2003年、2013年、2017年。总体来看,今年的高温事件开始时间早于以上3年,持续时间和历史极值站数目前还不及这3年,影响范围和单站最高气温虽不及2017年,但已超过2003年和2013年。
拉尼娜事件是我国高温主因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气候系统不稳定加剧。
据国家气候中心分析,全球变暖是北半球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气候大背景,大气环流异常则是6月以来全球多地高温热浪频发的直接原因。6月以来,在北半球副热带地区上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大西洋高压带和伊朗高压均阶段性增强,由此形成大范围的环球暖高压带。暖高压带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有利于地面增温,加之大范围高压带作用下空气较为干燥,不易形成云,使得太阳辐射更容易到达地面,导致高温频发且强度较强。
具体到我国,目前正在持续的拉尼娜事件为高温提供了重要的气候背景。据统计分析,多数拉尼娜事件次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易偏北。6月下旬以来,副高北抬,特别是台风“暹芭”于7月上旬北上后,副高加强西伸,伊朗高压东伸,并与中纬度大陆高压相结合,在我国上空形成稳定的暖高压带,进而造成大范围高温天气。此外,副高携带的水汽也使我国中东部地区湿度较大,导致体感温度更高。
7月21日后高温将再次发展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7月17日至20日,四川盆地、江汉、江淮、江南西部和北部沿江、华南西北部等地将出现降雨过程,高温天气有所缓解,江南东南部、华南东部将持续高温闷热天气。7月21日之后,南方地区高温将再次发展,范围扩大,福建、江西、浙江南部等地日最高气温可达39℃至41℃。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提示,长时间的高温对电力保障、公众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都会造成一定影响,应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高温下作业的人员应当缩短连续工作时间。做好防暑措施的同时,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大、电力负载过大引发火灾等。
“热死人”不是开玩笑
高温会让人变傻变慢甚至死亡
高温加高强度可导致热射病
随着高温天气的持续,多地出现因热射病就医甚至死亡的病例:河南郑州一名男子因中暑昏迷,医生监测到他身体的核心温度达到42.3℃,内脏就像在水里“煮”过一样;浙江省某医院近一周接诊3名热射病患者,其中一名49岁工人在车间工作时昏倒,入院时体温达到40.7℃;一名70岁女性在家午睡时出现高热,随后意识模糊,送医时体温高达42.5℃,多脏器衰竭;四川某医院一天之内收治了3名热射病病人,其中一人因病情严重不幸去世,另外两人为户外工作者,一名年龄稍大的患者发病时正在厨房做饭。
通俗地理解,热射病是最危险、最严重的中暑。中暑可以分为三大类: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热射病患者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及多器官系统损伤,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死亡率极高。
高温高湿的气候和高强度的体力活动是诱发热射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劳力型热射病主要因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常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青年。经典型热射病常见于年幼者、孕妇和年老体衰者,或者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受损的个体,通常是因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
天热让人“变傻”诱发暴力行为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个团队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住在有冷气的宿舍里,另一组住在没有冷气的宿舍里。
研究团队对两组学生进行了连续12天的认知能力测验,让学生每天早上醒来就做题,其中有5天正好是热浪袭来的高温天。结果显示,高温天里,住在有冷气宿舍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另一组,可见室内温度对于人的认知能力有明显的影响,也就是说,高温会让人表现得“很傻”。
数据显示,高温天医院接诊的意外受伤患者也会增多,这是因为“高温会让人的反应能力下降”。
美国两所大学进行了一次联合研究,发现相比在19℃的室温条件下,在室温25℃条件下做校对工作的人完成工作花费的时间更长,并且会漏掉50%以上的拼写错误。
研究人员分析认为,高温导致的发汗会比寒冷导致的发抖消耗更多的能量,使大脑“资源枯竭”、工作效率下降。
更可怕的是,高温还可能诱发暴力行为。英国的研究人员发现,高温天气犯罪率更高,这可能是因为人体为了应对炎热天气分泌了更多的肾上腺素,在大热天容易暴脾气、争吵打斗、情绪失控。
正确使用空调实现健康降温
高温天应尽量避免炎热天气外出或锻炼,注意多补水,感觉不舒服要赶紧到阴凉通风处降温。即使在室内,也要注意通风降温。很多人觉得开空调费电、容易受寒,但只要方法对了,就能用得省电、用得舒服、用得安心。
◎进屋别先开空调
大热天,人在室外血管呈扩张状态,一进屋就开空调,温度骤降,舒张的血管会猛然收缩,导致血压升高,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心内科医生建议,心脏不好的人进屋后别着急开空调,等身体温度恢复到正常后再开空调,也不要把空调温度调得过低。
◎先开空调后关窗
使用空调有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先开空调,等空调里的污染物释放以后再关闭门窗,这样可以避免哮喘等很多呼吸道疾病发作。
◎利用好除湿模式
制冷模式下,空调压缩机和吹风机会持续运作,直到室内温度达到低温后才会停机,所以更耗电。而除湿模式下,室内吹风机保持低速运行,压缩机间断运作,使室温保持在设定的温度区间。而且除湿模式对身体更好,因为除湿的温度和风速不可以调高或调低,空调会按照自动设置的低温度和低风速以除湿模式运行,去除空气中的水蒸气,同时吹出的冷风比较柔和,对人体的伤害更小。
◎可使用隔热窗帘
最好使用隔热窗帘阻隔热度、调节光线。白色窗帘或百叶窗能够阻挡阳光中40%至50%的热量,厚窗帘虽然会影响视线,但却能阻挡60%至80%的热量。
◎制冷时风口朝上
很多人使用空调时不善于利用风向。一般来说,冷空气向下走,热空气反之,制冷时最好让空调风向朝上,让冷空气由上而下循环,制热时则相反,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冷热空气自身的物理特性,实现自然交流。
◎空调下面放盆水
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冷空气会导致泪液蒸发过快,同时也会带走皮肤和呼吸道中的水分,使皮肤干燥、嗓子干痒。在空调出风口放一盆水能有效缓解干眼、皮肤干燥等症状,即便开着空调睡觉,第二天起来也不会口干舌燥。
◎要定时开窗通风
很多人不知道,如果3个小时不开窗换气,室内空气就不新鲜了,6个小时不通风,空气就会严重污染,感冒频繁、嗜睡、反应迟钝等都与在封闭空间待太久、氧气供应不足有关。所以,开空调3个小时就要开窗通风。
◎铺凉席少开空调
患有脊椎病、肩周炎、关节炎的人,在室内温度低的时候睡凉席可能会导致旧病复发。肠胃不适、怕着凉的人睡凉席可能会引发腹痛、腹泻,所以铺凉席睡觉时最好少开空调。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