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年10月11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
山西省杂粮学会:

不辞田间劳,唯愿五谷香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丰富的杂粮品种资源,成就了山西“小杂粮王国”的美誉。近年来,山西全力打造“山西小米”品牌,并以“山西小米”品牌建设带动全省杂粮产业发展,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助力。
  在这一过程中,山西省杂粮学会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与相关企业共同开展杂粮领域的科学研究、产品研发、人才教育培训及技术推广等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政策送东风学会应运生
  相关资料显示,山西杂粮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10,占全省粮田的40%。其中,谷子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位,燕麦居全国第二位,荞麦居全国第五位,高粱居全国第二位,小杂豆保持在全国前三位。山西从南到北都有杂粮种植,特别是东部太行山区、西部吕梁山区及北部高寒冷凉区,种植更加广泛。
  长期以来,山西小杂粮特色明显,但规模不大。
  为了使小杂粮成为大产业,2012年山西省启动了振兴小杂粮产业计划,提出实施杂粮产业振兴工程。该计划提出,山西重点发展谷子、荞麦、燕麦、红芸豆、绿豆、专用高粱、马铃薯7种优势杂粮,建立一批万亩、5000亩和1000亩的规模化杂粮生产基地,择优扶持杂粮产业龙头企业。
  2015年7月25日,山西省杂粮学会应运而生。在山西农业大学召开的山西省杂粮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了山西省杂粮学会章程,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06名,常务理事36名,会长1名,副会长7名,秘书长1名。山西省谷子产业技术体系第一任首席专家、山西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郭平毅教授当选第一届理事会会长。
  在当选后的发言中,郭平毅表示:“尽快把学会打造成协同创新的平台,干事创业的平台,产商学研融合的平台,努力为振兴山西杂粮,实现兴晋富民,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7年,山西小杂粮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
  2017年1月,山西省出台《关于促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做大做强杂粮产业摆在重要位置。该《意见》提出,培育出一批具有山西地域独特魅力的杂粮名优特品种和蕴涵山西文化元素的方便化、营养化、保健化功能食品。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指出,山西是著名的“小杂粮王国”,要立足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2017年8月,山西省出台《“山西小米”品牌建设实施方案》,把打好特色优势牌的方向明确为建设“山西小米”品牌。该方案明确了“定义‘山西小米’品牌,设计注册商标”“制定‘山西小米’地方标准,统一品牌质量”“组建‘山西小米’产业联盟,构建品牌旗舰”“推进‘山西小米’生产基地建设,保障品牌质量”“加强‘山西小米’品牌管理,维护品牌权益”“大力发展‘山西小米’精深加工,延伸品牌链条”“加强‘山西小米’仓储物流及信息化建设,加强品牌营销”“深度发掘‘山西小米’文化,增强品牌内涵”“加大‘山西小米’品牌宣传和营销力度,扩大品牌影响”“加强质量监管、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保障品牌信誉”十项任务。
  作为山西省谷子产业技术体系第一任首席专家,郭平毅带领团队躬身入局,为山西谷子的育种种植、为“山西小米”的品牌建设奔走乡野村闾、汗洒田间地头……
围着农民转帮助农民干
  想要生产小米,需要先种好谷子。然而,长久以来,由于品种退化,产量低,生产成本大,经济效益差,谷子产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面对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品种筛选,只有选择适合山西地域特点的品种才能增产,农民才能增收。郭平毅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引进优良品种进行了试验,筛选出了抗逆高产优质的张杂10号、张杂13号、长生07、长农35、晋谷29号等多个适合山西不同谷子种植区的新品种。
  然而,在谷子品种的推广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采访中,山西省谷子产业技术体系第二任首席专家、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山西省杂粮学会秘书长原向阳讲述了他们在泽州县善获村进行社会服务时的故事。当时,项目团队的成员带着种子到农村做宣传,向农民讲述新品种的特点,通过翔实的数据展示新品种增产的效果。但是,农民对这一切持有怀疑的态度,他们不相信新品种增产效果这么明显。即使团队免费给村民提供种子,农民依然不愿意去尝试,总认为当地谷子的品种好。经过一次次的上门服务、耐心宣传,最终只有善获村村主任留下了两袋种子在自家地里尝试着种。山西农业大学副教授、山西省杂粮学会副秘书长董淑琦说:“农民不相信我们,是因为没有看到效果,要想让大家认可,就一定要让农民看到效果。”于是,他们更加细心地指导村主任进行种植。郭平毅更是在种植、间苗等环节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生产。到秋收时,金灿灿的谷穗压弯了腰,这下可把当地的村民羡慕坏了。第二年,大家争相使用引进的新品种,新品种一下就在当地大面积推广开了。
  团队在不断研究和完善谷子育种、种植技术等的同时,也发现了新的问题。即使产量高了,收益大了,可还是有很多农民不愿意种植谷子。了解谷子种植的人都知道,在谷子种植过程中,耗费劳力最多的一个环节就是间苗。由于谷种颗粒小,播种密度大,必须在出苗后人工除掉一部分才能保证幼苗的正常生长。除了间苗,谷子收割时也面临着无法使用机器的问题。这样一来,就需要耗费大量的劳动力,直接导致谷子不能像其他作物一样规模化种植。“我认为,不论什么样的科研团队,都要以生产问题为导向,以破解生产技术难题为己任,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农民的欢迎和喜爱。”郭平毅认为,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效率、提升品质才是谷子生产的出路。他的团队从国外引进小籽粒作物精量播种机进行改造,并研发了谷子覆膜穴播机和联合收割机,破解了谷子生产过程中的多项瓶颈问题。全程机械化技术的应用使谷子生产的效率提高了近20倍。
  原向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联合收割机器作业效率可达每小时3到5亩,割幅宽度2米左右。“原来人工收谷,一亩谷地,先用镰刀将谷穗割下和秸秆割倒一般需要1天,折合人工费80—100元,然后脱粒清选需要1天,折合人工费80—100元。而联合收割机仅需80元左右的成本即可完成收获、脱粒和秸秆粉碎多项任务。”
  付出的汗水终将迎来收获的喜悦。由郭平毅主持完成的“谷子机械化精量播种与联合收割技术研究”通过了山西省科技厅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6年,该研究成果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作为团队的带头人,年过花甲的郭平毅仍然奔波在科技推广的第一线,从过去的人工操作到现在的机械化操作,他都是身先士卒。学生们多次劝说:“郭老师,您休息会儿吧,这些活我们来干就好了。”他总是笑着回答:“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能体会更深。想要成为农业专家,就得深入生产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切身体会到农民在种植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方向才能更贴近农民,贴近实践。”“围着老百姓转,做给老百姓看,带着老百姓干”,这就是郭平毅带领下的团队工作情况的真实写照。
科技塑品牌产业助脱贫
  虽然有着优质的产品和过硬的品质,但对于“山西小米”而言,要想闯出全国大市场,必须依靠科技,只有研发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谷子产业才能做强做大。传统小米粥的熬煮时间至少需要半小时,如何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让更多人在短时间内喝上一碗浓稠可口的小米粥,是小米产业研发的一个方向。
  2017年,山西太行明珠实业有限公司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在谷子种植、育种和口味研发上进行深度合作。同年,该公司在山西农谷建立了山西农谷太行明珠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小米粥研发中心,为功能性绿色小米的持续性研发提供了有力保障。山西省科技助力精准扶贫专家团和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组织了50多名专家,在太行明珠公司建立了专家工作站,研发中心下设谷子原料、加工工艺、品牌建设3个研究所。郭平毅带领的谷子团队,负责原料的研发和基地建设,从小米原料的种植、收割到储存等环节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把控,保证原料的质量与安全。
  2018年6月,全国首条方便小米粥生产线在山西太行明珠实业有限公司投产。色选、蒸熟、冷冻、打散、烘干……15道工序,130米长的流水线,80米长的包装线,全程自动化。一小包经过加工的小米,一杯85℃以上的热水,边冲调边搅拌,浸泡5分钟,一碗色、香、味都堪与家庭熬煮小米粥相媲美的即冲即食方便小米粥就新鲜出炉了。
  数据显示,近年来山西谷子种植面积稳定在32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55万吨,种植面积连续3年居全国前列。谷子等杂粮的主产区与贫困地区、革命老区高度重合,因而推进“山西小米”品牌建设,也是充分将山西优质小米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带动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的精准之策。
  郭平毅作为省政协委员,曾在2016年省两会上提交以杂粮推进山西精准扶贫工作的提案。
  “山西人是生产和食用杂粮的行家,有文化、有底蕴、有传统、有历史,主产区在太行山和吕梁山,同时这两个区域又是贫困人口聚集区,若是把杂粮生产和扶贫联系起来,那么在推动杂粮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精准扶贫。”他在提案中建议政府出台针对杂粮的收储保护政策,设置最低价、保护价,切实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
  科技让杂粮产量更高、品质更好,收储保护政策让农民解除“卖粮难”的后顾之忧,二者并行才能实现精准扶贫。郭平毅说:“杂粮种得好、卖得好,老百姓的生活才能过得好。”
  为着这一目标,郭平毅和他的谷子团队踏着泥泞,跨过坑洼,多次深入偏关、五寨、宁武、繁峙、代县、定襄、榆社、左权、和顺、沁县、泽州等贫困县,现场培训农民、指导生产。郭平毅团队像一个带不走的“科技哨站”,扎根在三晋大地,把先进技术变成了农业转型升级、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
  山西省杂粮学会成立6年来,汇聚行业精英,充分发挥资源、人才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交流信息、推广经验、促进协作,必将为山西杂粮振兴计划顺利实施,推动农业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晨报记者张云峰
学会简介
  山西省杂粮学会是由全省杂粮及相关行业的科研、教育、生产、加工、储藏、流通等领域的个人及其相应的单位或团体自愿组成、依法登记的非营利性行业社会组织。学会挂靠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目前有会长1人,名誉会长1人,副会长7人,常务理事35人,理事106人。会员中有80%以上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且具有高级职称,在读研究生30余人。
  学会任务为开展行业发展状况调查研究与分析工作,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山西省杂粮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建议,推荐重要成果,并协助政府主管部门进行行业管理,促进山西杂粮产业的全面、协调和科学发展。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与相关企业共同开展杂粮领域的科学研究、产品研发、人才教育培训及技术推广等活动。实施品牌战略,宣传推广行业内的高新技术产品、名牌产品。为富民强省、推进山西杂粮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科学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发展相关的社会公益事业,接受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其他工作。
郭平毅
山西省杂粮学会会长
  中共党员,教授,博导。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山西小米”产业联盟专家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省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1331重点创新团队负责人,植物生产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多年致力于作物化学调控与化学除草领域的研究、杂粮现代化生产,近年来主要进行谷子机械化播种、联合收割及其配套的耕作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
原向阳
山西省杂粮学会秘书长
  中共党员,教授,博导,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机械研究室主任、执行专家组成员)、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专家组成员(收获机械化专业组)、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七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作物化学调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