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年06月08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

名师解析山西高考作文

  ◎考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特点]
  老话题新方向。写相关“理想”作文,是一个极其传统的写作命题,从小学到高中,应是高频触题,本没有什么新奇。命题人巧妙避开了雷同角度,从西汉哲学家、文学家扬雄的哲言导题,使“理想”话题具有了传统文化的质感,厚重且精辟,引人深思,启人心智,激人灵性。“理想”不是浮在表层的,流于概念的,有其深厚的传统根基与文化内涵。对理想的追求自古有之,实现理想是有径可循的,目的应明确,行动要具体。如此聚合拆析,顿感考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令人耳目一新。
  有驱动不驱使。考题延续多年成形的任务驱动模式来命题,不让考生开无轨电车,任意东西。材料是规定的,话题范围是确定的,写作任务是具体明确的。但与往年作文考题相比,松绑不少,不再被完成“任务”束缚,不再被文体格式困扰,不再被应用指向羁绊,明显弱化了任务驱动的硬度与强度。考生不再只是被驱使,还获得较大的自由写作空间与个性化表达机遇,体现出命题者的人文关怀与对写作自身规律的尊重。
  大背景小角度。作文的背景是宏大的,话题是普适的,关涉是大众的。但“结合”“自身发展”的提示语,又将写作者拉回到一个“本我”的自我站位,立足于自我思考、自我感悟与自我设计,使宏大的“理想”话题落地生根,形实兼备,可感可操可控,摆脱空洞,不再飘渺,谈理想从我说起。
  [写作提醒]
  理清写作关系。材料中,“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无疑,“理想”是核心词,但“理想”关涉“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不是孤立的存在物,有它存在的土壤,合作的伙伴,抵达的路径,实现的目标。写作中,需要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展开关系讨论,辩证说理,顾及全面,突出重点,进行逻辑分析与思辨说理,才能使考文有理有据,直抵优文彼岸。
  强化天地意识。“理想”是“天”,“本我”便是“地”。天地是相伴相随、形影不离的。天地意识的建立,本身就顺应了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彰显了文章对立统一的观点,使得考文和谐而有序,高上而又实在,较好地解决了虚与实、客观与主观、宏观与微观、大我与小我、理想与现实等诸多关系。写好本文,胸中得有天下,得有家国情怀,得听从时代的召唤,但同时,又得有本我的人生规划与具体行动,不失个性主张与自主表达。
  落实重要词语。“追求理想”一词,正面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不得“佛系”,丧失理想信念,而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复兴大任,投身于振兴行列,添光增彩,舍我其谁;“当代青年”一词,定位对象,照应时代,提醒考生需激发责任感与使命感,不负时代,不辱使命;“思考”一词,基本锁定了写作体裁与主要的表达方式,决定了思辨说理不可缺席。
  关照作文细节。优秀考文,是由无数个细节关照所组成的。提供传统材料,套用比喻手法,给考生树立了丰富内涵形象说理的榜样,也奠定了中和平稳的行文姿态。追求理想,得有行动,考文在说理时,若有具体行动佐之,定能使理想落地,计划付诸实施。“发展”是流动的,可变的,是有过程的,暗示着“理想”逐步达向彼岸的推进。“文章”一词的写作要求,排除了口头交际用语和公众社交用途,要写成中规中矩的卷面文章,且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重视这些细节,就会智慧表达,写出精彩,收获好评。

  [总体评述]
  本次高考作文延续了全国一卷的出题风格。在开放中思辨,在热点中回归,“大”处着眼,“小”处着笔,而且没有了复杂的故事情境和任务要求,而是在立体的思辨中回归了传统议论文的写作语境。
  这对于辛苦备考的考生来说非常善意而友好。作文素材的关键词虽然是理想,但是通过扬雄的比喻可以看出,理想不再是空洞而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可感,多维立体,内涵有序的人生目标。可以说,这是一个让所有考生都容易有的放矢且有话可说的作文题。但也正是这个特点,想要略显优胜甚至脱颖而出,反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分点细剖]
  这则作文材料包含两个维度,却是同一个方向,正所谓“殊途同归,异派同源”。“修身,矫思,立义,蓄势,行动”与“弓,矢,的,发,中”相辅相成,一显一隐,一明一暗,一表一里,一本一比,无不在说明实现理想的路径、方法和基础。
  修身以为弓,即为加强修养,而弓身是射中标靶的肯綮所在。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读书养志,明德修身,是成功的关键。成功的过程就是先成己,再成人,最后成才,因此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是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他的言行举止是否堪为社会表率?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由内而外的修身之功,由浅而深的修养之本,正如作家白落梅曾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南非总统曼德拉就是最好的范本。监狱让他失去了人身的自由,但却获得了精神的解放,他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以大度大义冲破个人恩怨,消除民族仇恨,建立了一个无风无雨的彩虹王国。
  矫思以为矢,即为端正思想,以此为箭,才能穿杨裂石,所向披靡。它是成功的路径,也是成功的方向,在成功的路上,方向远比努力重要,路径远比方法重要,如果连方向和路径都错了,再好的方法也无法靠近目标,甚至还会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在我国波澜壮阔的复兴征途上,有多少科学巨匠怀着赫赫大志与煌煌抱负,愿将自己的青春热血一同与祖国澎湃,他们的思想如此纯粹,他们的心中只有祖国,心怀大我,拳拳赤心。
  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他在战争的阴霾中出国,在战争的烽火中回国。在祖国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时期,他毅然回国,他说“我要与国人,共赴国难。”
  立义以为的,即为树德崇义,持善为怀,道义为先,它是理想的终极标靶。有了“义”,我们的一切所作所为便合理而正当,崇高而公平,为此便可终身前进,无畏艰险。
  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这其中便蕴含着“道义为先,义利平衡”的正确义利观,体现中华文明中“天下大同”的深邃思想,彰显中国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孜孜追求以及道义为先的大国风范和应有担当。
  奠而后发,即为积蓄力量,韬光养晦,时机成熟之后,顺势而为,便能水到渠成。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登陆火星,这背后的意义是我国的航天事业又进入了全新的篇章,成为了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火星探测器安全登陆技术的国家。但是为了这一成功,我们付出的不仅有攻克科技壁垒的艰辛,还有漫长的等待煎熬和蓄势待发。10年前为之筹划,6年后奋斗鏖战,终成正果,无数科技人员在发射场坚守了整整110天,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坚持了202天,取得首战告捷之后到又坚守了93天。所以说,有些笑容背后是紧咬牙关的灵魂,而成功的背后一定是艰辛蓄势,万般沉潜的心无旁骛。
  发必中矣,即为瞅准时机,立刻付诸行动,一举中的。因为有了正确的方向路径,有了强大力量积聚,理想的实现便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晨报记者 高强 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