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年03月29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0]

论手足情深不得不说“二苏”

  如果要从中国历代文人名士中选出一位最受欢迎的人物,苏轼一定会是高票选手。但要说到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字子由),你可能只会说:哦,他是苏轼的弟弟啊。
    在“超级偶像”苏轼面前,苏辙似乎经常被大家“冷落”。其实,苏辙也十分有才,他们兄弟俩之间的深厚感情,更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曾是热血少年
    北宋年间,四川眉州的苏洵决定带两个儿子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最终成绩揭晓,二人全部进士及第。
    那时,苏轼21岁,苏辙19岁。
    几年后,兄弟俩被举荐参加制科考试,宋仁宗亲自选拔能直言极谏者,苏轼写的《御试制科策》成绩很好,“直言当世之故,无所委曲”。
    但他不知道,自己的弟弟是直接丢出了一颗“炸弹”:
    苏辙洋洋洒洒写就的文章里,一上来就把矛头对准了宋仁宗,指责他怠于政事、沉溺声色、滥用民财,文章迅速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但宋仁宗倒没太生气:我找的就是直言进谏的人,如果苏辙这样的人都不要,天下人该怎么说我呢?
    于是,兄弟俩再次被同时录取,名震京城。
  二人感情深厚
    苏轼作著名的《水调歌头》,其实想念的是弟弟。
    朝夕相处二十多年,苏轼与苏辙感情深厚,出仕初期,他们便相约着以后退休了,要过“同归林下,对床夜雨”的闲居日子。
    各自为官、聚少离多的日子里,二人也经常用唱和诗来交流。苏轼十分记挂在齐州(今山东济南)任掌书记的弟弟,便在杭州通判任满之后请求调任密州,能和苏辙离得近些。在一个中秋团圆夜,苏轼举杯望月,乘着酒兴写下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的小序中,苏轼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辙替兄赎罪
    元丰二年 (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事发,何正臣等人摘出苏轼的作品罗列罪状,说他愚弄朝廷,无尊君之义,苏轼因此被监禁在御史台狱中长达百天。
    他在狱中遭受折磨,一度认为自己会死在这里,于是写下两首诗与弟弟诀别:“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收到哥哥的信,心急如焚的苏辙立刻上奏,恳切希望朝廷削去自己的官职,替兄赎罪:“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
    乌台诗案后,苏辙不仅时常写信安慰狱中的哥哥,生活困苦的他还担起了照顾哥哥一家的任务。后来,苏轼在多方营救下终于出狱,被贬到黄州,苏辙也受牵累被贬谪筠州。
    这场事件改变了苏轼和苏辙的命运,也改变了二人的文学创作方向。在许多人看来,苏轼的文学成就要远高于苏辙,但苏轼曾评价说,弟弟的文章其实写得更好,“其文如其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同起落同患难
    公元1086年,年幼的宋哲宗继位,由高太后听政,恢复起用当初因反对新法被贬黜的人,很快,苏氏兄弟开始同朝做官。这次被起用之后,苏辙一路青云直上,累迁起居郎、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后来升任副相,达到了事业上的巅峰。
    然而世事无常,高太后去世后,苏轼和苏辙在短短几年间多次遭遇贬谪。
    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到海南儋州,苏辙被贬到广东雷州,一个是荒凉的海岛,一个是陆地的南端。兄弟二人在贬谪途中相遇,他们同行至雷州,相别于茫茫大海。谁也没想到,那就是他们人生中最后一次见面。隔海相望的日子里,兄弟俩经常写诗互相安慰,苏辙吃不惯当地的食物,苏轼就安慰他要入乡随俗,到苏辙生日的时候,他收到了哥哥送来的礼物——用海南特产“黄子木”制作的手杖。
    他们终于等到了大赦的那一天,苏辙定居颍昌(今河南许昌),极力邀请哥哥来同住。但不幸的是,苏轼在北归的途中溽暑劳顿,卒于常州。
    公元1112年,苏辙病卒于颍昌,终年七十四岁,与哥哥葬在了一处。《宋史·苏辙传》记载:“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据《厦门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