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年08月12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0]

我们一起学书法 之五

  书法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笔墨为创作工具,以抒发情怀、陶冶情操为目的,用简练的线条表达人类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声的乐。让我们一起学习,以期掌握基础练习方法,学会欣赏书法作品,从而更好地推介中华传统文化。
  主持人:胡海玉
  北京大学校友会书画协会理事
  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
  山西书法家协会会员
  三晋文化研究会书画院常务院士
  山西城镇书画院常务院士
  
  长盛不衰的行书
    关于汉字的起源,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之前我们介绍了前五种,本期介绍草书、楷书、行书。
    草书
  《说文解字》记载:“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书法家张芝将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在当时影响很大,被誉为“草圣”“草书之祖”,其书法被誉为“一笔书”。他的书迹在《淳化阁帖》存有五帖,并著有《笔心论》,今已失。
    草书的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草书在狂乱中尽显艺术之美,根据发展阶段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
    早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其笔画勾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扁,笔带横势。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汉末,章草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到了唐代,今草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大草是按一定章法将字的点划连接,结构简约,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乱写。
    草书名帖有唐·张旭《古诗四帖》、唐·怀素《自叙帖》、唐·孙过庭《书谱》、宋·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宋·赵佶《草书千字文》、明·祝允明《前后赤壁赋》、明·文徵明《草书诗卷》、明·徐渭《白燕诗卷》、清·王铎《草书诗卷》,还有现代的林散之《中日友谊诗》和李志敏的《草论——三春堂》等。
    楷书
    东汉末年,楷书出现,其创始人是钟繇。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一直沿用至现代。
    有文字学家将中国楷书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楷书的萌芽期——秦汉;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繁荣期——隋、唐、五代;守成期——宋、元、明、清。
    楷书四大家是: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和赵孟頫(赵体)。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东汉末年。其名称始见于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一文:“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行书者,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的,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正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广泛的实用性,从产生起便深受青睐、广泛传播。行书在宋代达到高峰,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纵观漫长的书史,篆书、隶书、楷书的发展都存在盛衰变化,而行书则长盛不衰,始终是书法领域的显学。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宝库中,行书最为绚烂多姿。王羲之创作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颜真卿创作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苏轼创作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王珣创作了《伯远帖》,王献之创作了《鸭头丸帖》等。这些照亮书法艺术星空的经典之作,是历经漫长岁月淘洗留下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艺术领域的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