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7月03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4]

平陆后窑村:做“红色”文章 奔致富之路

  平陆县坡底乡后窑(马泉沟)村,位于距县城50公里的大山之中。全村4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58户。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后,在平陆县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村两委审时度势,结合村庄优势,开启乡村旅游的脱贫模式,短短几年时间,成了远近闻名的红叶旅游新农村。“我们村土是红色的,柿子是红色的,秋天的树叶是红色的,一到中秋,漫山遍野一片红。风景虽好,可对村民增收却没起到任何作用。”6月25日,后窑村精准扶贫户杨建平提起往事,感触颇深。他说,他家有土地18亩,其中13亩种了柿子树。由于交通不便,柿子销售不出去。每到秋天,看见红彤彤的柿子挂在树上无人要,真叫个心疼。孩子上大学要花钱,地里无收入,他成为村里的贫困户。“驻村扶贫工作队进村后,经过调查走访,发现这里有极大的旅游和农作物深加工潜力,我们要利用媒体宣传后窑村,做‘红色’文章,尽快让后窑村脱贫。”驻后窑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范明波当初的想法,如今已成为现实。
    一切源于2016年。那年秋天,在平陆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后窑村依托万亩红叶资源举办了“赏条山红叶、品水化柿饼、游美丽乡村”活动。漫山遍野一片红在中央电视台一经亮相,吸引了众多游人,日接待人次近5000人,往日冷清的山村顿时热闹起来。当年,村集体进账6万元。
    从被人遗忘的角落到公路畅通车水马龙,后窑村人几乎是一觉醒来,村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贫穷的他们,不会想到,水化柿饼能卖到25元一斤,而且供不应求;往日崎岖不平的泥泞路被水泥路取代,门可罗雀的山村车来人往、川流不息;村民蒸的馒头、腌的咸菜,被过路人一抢而光。
    村民陈勤川多年前背井离乡到城市承揽装潢活,已在城里买了房子和车子,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后窑村开发旅游工作开始后,他在自家院子里搞起建设,把老房子装修一新,准备开设旅馆。
    范明波说,像陈勤川一样在外创业返乡回来搞农家乐的已经有好几个人了。他们响应政府“凤还巢”政策,把在城市里学到的经验,用到了后窑村旅游文化建设工作中。
    从后窑村村委会出来,记者驱车缓慢行驶在山间公路中。山上亭台楼阁尽收眼底,路边花香诱人。村民们的农家乐建设已粗具规模,高质量公厕在路边有序落成。高标准柿饼晾晒场是后窑村村民经济增收的摇篮,是乡村旅游不可或缺的亮点。
    虽然烈日当头,杨建平却跑到了他的西瓜地里畅想丰收的喜悦。后窑村党支部书记葛元龙说,现在杨建平除了13亩柿子树外,还有5亩地,不是种菜,就是种西瓜,年收入至少在8万元左右。
    陈勤川、杨建平只是后窑村1000余口人的代表,如今的后窑村景区建设有序,农田灌溉到位,文旅融合发展,幸福生活在向全村人招手! 晨报记者 苏俊元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