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6月03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8]
每周末辅导留守儿童功课,自费盖新教室

78岁老太回乡办“小课桌”

  每周五早晨,78岁的严敏文便奔波6个小时,前往河北涞水县明义乡西官庄村。从2018年3月开始,严敏文每周往返京冀两地,为村里的孩子带去免费的辅导课,让那些留守村落的孩子们在周末有了一个新去处。
    尽管老人的子女都为老人的身体担心。但背着大包、拉着小车的严敏文说,“我没觉得累,就当是在旅行。”
  和老伴儿相约的“小课桌”
    2018年3月的一天,西官庄村的大喇叭突然喊道:“从北京来了老师,给村里免费辅导学生,家有学生的都能去报名……”喇叭一招呼,村里人想瞧个究竟,“北京的老师咋来这儿了?”
    其实村里有人认识严敏文,因为这里也是她的老家。2015年底,严敏文看电视时偶然看到一个退休公务员回到老家教孩子们写字的故事。严敏文说,当时她和老伴儿退休多年,一直想做点事儿,看完电视老两口就商量着回严敏文的老家——涞水县西官庄村设立一个“小课桌”。但令人难过的是,2016年,严敏文的老伴儿病倒,直至2017年8月去世,“小课桌”的想法被搁置。
    2018年初,已经77岁的严敏文又想起了和老伴儿相约的“小课桌”。“这是我俩的心愿,现在得靠我自己完成了。”于是,严敏文回到了西官庄村。
  孩子多了自费盖起新教室
    来“小课桌”的孩子们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城里工作,有的一两个月回来一次。村里61岁的冯会艳说:“多亏了有严老师,孩子们的功课村里的老人们是一点忙也帮不上。”如今提到严敏文三个字,村里人说的第一句话都是“感谢严老师”。
    时间一长,“小课桌”名声在外。除了西官庄村,附近几个村的孩子们也慕名而来,这让严敏文备感压力,“地方不够用了,孩子一多就会吵闹,影响几个大孩子学习。四五个孩子挤在一张大桌子上,难免分心。”
    这时,严敏文想到了在祖父留下来的宅基地上建一间条件更好的教室,能容纳更多孩子,有条件的话最好天天都能开。
    严敏文说,盖新教室用的钱是她和老伴儿的积蓄。
    如今,这个小村落里的“小课桌”不仅忙碌着严敏文的身影,更多的志愿者也加入进来,涞水县图书馆馆长周立新就是其中之一。
    “2018年底,我们县旅游文化局局长让我找一下严敏文老人,问问需要什么帮助,当时我想为‘小课桌’捐些书。”周立新说,她来到村里后发现,严敏文更缺少人手帮忙。当过老师的周立新便带着朋友轮流“值班”,每周六每个人承担半天的志愿者角色。
  期待孩子获得更规范的教育
    开办“小课桌”后,身边的人发现,严敏文的干劲儿越来越足,精神状态也比老伴儿刚去世时好了许多。
    严敏文确实是高兴的,她说:“那些孩子特别好,他们需要你给他们带去知识、给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农村的扶贫就应该从教育开始,给这些孩子们更多的机会。”
    相比“小课桌”给孩子们带来的好处,严敏文觉得孩子们带给她的更多,“我在家很寂寞,可是一来村里反而精神头很足。能帮孩子们学知识,我觉得自己还是有用的人,不是只能靠社会和家庭来养的老年人。”
    对于倾注了自己心血的“小课桌”,严敏文有着更高的期待,“希望有稳定的志愿者来给孩子们更规范的教育。” 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