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6月03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8]

为编移穰村志众叟两次攀崖探石穴

  作为《移穰村志》的副产品,乡村文化记忆之《走进移穰》(画册)及《移穰情结》日前与读者见面。5月18日,编辑部成员及关注村志编撰的移穰籍在外游子欢聚一堂,举行了“为村志编撰加油座谈会”。生活晨报记者有幸结识到一群“七八十岁不服老,呕心沥血编村志”的老人。
    阳泉市平定县移穰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遗憾的是缺乏充足的文字记载。编撰《移穰村志》,传承移穰文化成为几代移穰有识之士的夙愿。
    2018年9月1日,移穰村新一届党总支、村委会启动《移穰村志》编撰工作,编辑部成员平均年龄73岁。
    编撰过程中,编辑部得到一条线索:据说在村东北百米峭壁上有几处石穴,穴内有灶台、砂货等人类居住或暂息痕迹,有可能是先民穴居的地方。
    若情况属实,将对移穰村的溯源有很大的帮助,编辑部决定一探究竟。于是,就有了2019年3月10日、28日的两次探险、考察。
    关于石穴的名称,一说叫景窗崖,一说叫东会崖。
    3月10日一大早,编辑部李成聚、康修身、王玉光、郗善成、李万瀛、王润保6人就出发了,跋涉崎岖山路来到景窗崖对面。然而,景窗崖处在悬崖峭壁上,虽然近在眼前,众人却无法近前。隔20米望去,果见有人工削过的窗户状石穴。拍照、分析、判断,众人认为此穴应在三四千年前就已形成,且住过人。
    听说此事后,63岁的退休干部李枢乾跃跃欲试,决定借助驴友的设备,亲探景窗崖。
    3月28日,探险考察再出发。除编辑部成员外,摄影家张怀栋和阳泉的几位驴友也加入。担任过村委会主任的67岁的李玉祥深知路途的艰险,还特意带上了镢头,村民孟宪玉则带上了镰刀。
    一路荆棘、圪针挡道。宪玉持镰,玉样用镢,边割边刨边前进,被称为“开路先牌”。许多地方,得靠“钻”和“爬”。
    到达崖边,张怀栋愣要往前爬着拍照,大家只好系绳于其身,紧紧拽住。即便如此,张怀栋仍不满意,硬要找最佳拍摄位置。饭后,返至石穴正面,用高倍像素拍照,始见石穴真面目,石穴边有人类垒砌的石墙。
    事后说起这次探险考察,主编王润保仍心有余悸:“想其悬崖绝壁,我们距离崖边不过二尺,万灜手拽圪针探头寻看,想来十分后怕。好在有惊无险,总算基本掌握了石穴确实是古人居住或暂歇点的第一手资料。还是很值的。”
  晨报记者史克勤
    摄影张怀栋■链接移穰村志编辑部众叟
    为编村志,“在编”的和“不在编”的众多老同志,个个都精神矍铄,老当益壮,为编志工作,殚精竭虑。
    编志工作将多年未见面的老人们联系到了一起。
    年近古稀的王润保是主编,负责编辑“编撰动态”,记录编撰过程,通报编撰情况。他曾是县委宣传部、乡政府干部,当过初中教师,参加过多本史志书籍编撰工作。
    79岁的编审李利荣,是平定县史志办原主任。加入“移穰村志”微信群后,推出《志人志语》,针对村志编撰动态和情况进行点评。
    78岁的李成聚,曾在教育界、企业任职。热爱文学、史志、书法,曾经攀崖登高,拓印摩崖石刻,被称为移穰的“活字典”。《走进移穰》封面题字即为李成聚书写。
    康修身,75岁,曾在省冶金厅工作。为编撰村志,舍弃省城舒适的生活环境,独自回村住到了潮湿的土窑洞里。
    70岁的王玉光,在平定县县史志办工作多年,熟悉平定县的历史,有多部著作问世。还会用五笔盲打。
    72岁的郗善成、70岁的李万瀛、69岁的杨存志为本村退休教师。
    说完“在编”的,还有“不在编”的:82岁的博士生导师李善祥、85岁的退休老干部康雨农,虽不在村里住,但都对编志工作高度关注,或建言献策,或将私藏的名人书信手稿托人交到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