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5月15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1]

送粮记

  1948年,我19岁。
    这一年,农历十月初一,村公所传下话来:家家要做几双军鞋送给解放军。因为解放军没有汽车坐,没有马骑,行军打仗全凭走路,十分费鞋,所以鞋一定要做得结实耐穿。军鞋要结实,就要有结实的布料打鞋样,再用上好的麻绳纳底。可那年代我家人少,废旧布也少,寻找耐用的布比较困难,因此我家的军鞋任务一直没有完成。
    这年,解放军攻打太原城,前线急需军粮。那时,村里的男人上前线的上前线,逃跑的逃跑,集训的集训,只有村公所负责文书的王子英因病留在村里,他就代为主持村公所的大小事务。因为前方急需军粮,我们西河头的军粮已收集完成,王子英就布置说:凡是没有完成军鞋任务的,每户送30斤小米到前线。哥哥不在家,母亲身体不好,送小米的任务就落在了我的头上。
    送粮的队伍一共有20多个人,全是妇女。领头的是村长的老婆,叫贺三存。她人高马大,说话干脆,办事利索。队伍里,我只认识金马婶婶和张金枝,因此我一路上都紧紧地跟着金马婶婶,生怕把自己丢了。
    我穿着一件松松垮垮的大蓝布夹袄,扎着长长的辫子。因为要背小米,为了方便,我就把辫子装在衣服里头,太长,又只好用裤带拴住。背上小米后,两个拿枪的男人把我们护送过铁路,我们就自己走了。路过庄力村,过了张村河滩,沿着南山向西南方向走。快晌午时,大家又饥又渴,三存婶子便招呼大家坐下来歇一歇。大家掏出自己带的干粮吃了起来,吃完便继续向西南方向走。太阳落山后,大家就走进紫岩村,在老乡家里住了一晚上。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起来赶路。快到中午的时候,我们走不动了,又渴又饿,背上的30斤小米似乎更重了。三存婶子就鼓励大家说:再往前走上一里地,到人多的地方咱就坐下来歇歇脚。有了目标,大家也就有了盼头了,一鼓作气又走了一里多地,正好碰见我们村的兰还田。见到我们,兰还田高兴地说:“真是好样的。”
    紧接着,兰还田领着我们走到了军粮收购站,指挥相关人员把我们的军粮收下,还给我们打了收据。原来,兰还田1946年就担任了定襄县政府的财粮管理员,当时是受县委派遣参加太原战役支前工作,负责在石岭关征集军粮。
    见我们又累又饿,兰还田让我们歇歇,然后赶紧上井台上打水,准备做饭。我们累得够呛,就坐在井台旁边休息。那地方的井估计很深,辘轳上的井绳绕了好多层,半天也打不上一桶水来。正在这时,从南面过来一队马车,少说也有七八辆,还是当时最高级的三套马拉的大胶皮轱辘车,跑起来非常威武神气,听说是送支前军粮的马车队。
    得知车队要回定襄季庄,兰还田便想让他们捎我们一段:“这儿有西河头的20多个妇女,给咱送军粮的,能不能捎她们回定襄。”那年头战事不断,强盗横行,赶车的人怕惹事,说什么也不让坐。就在这时,从军粮收购站出来一个胖乎乎的人,问是咋回事。兰还田赶紧上前把事情说了一遍,最后说:“这么远的路,又全是些妇女,车队的马车能顺路带她们回去。”那人听罢,对旁边的一个年轻人说了几句话之后,就安排我们坐上了车。
    初冬的天很短,看着日头已偏西,我们也顾不上吃饭,全上了马车,我和金马婶婶上了同一辆车,金马婶婶抱着我。马车一溜下坡,跑得很快,我又饥又渴,衣服穿得少,感觉很冷,加上天很黑,十分害怕。走到半夜,马车把我们拉到智村,他们叫开几户人家,安排我们住下,马车就走了。因为害怕,我一直未闭眼。鸡叫头遍,天才麻麻亮,三存婶子就叫我们出发。我们出了智村,过公路、跨铁路,见渠过渠,遇沟跨沟,朝着西河头方向狂奔。终于,在离家两天两夜后,我们安全地回了家。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我们把自己的安危放在脑后,为解放太原,尽了一些自己的力量。
    口述牛银花,整理王全秀(牛银花定襄县西河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