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5月15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
亿元“骗老”大案频现

花式骗局掏空老人钱袋子

  “我被骗了216万元”“我被骗了160万元”“我被骗了125万元”……近日,长三角某市多位老人向记者哭诉了被一家涉养老投资公司骗光养老钱的经历。
    该市警方近期破获一起涉数千人、以养老为名义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以下简称“非吸案”)。记者调查了解到,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庞大的“银发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市场力量参与。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也趁机盯上了老年人的“钱袋子”,通过高端养老、康养结合、旅居式养老等噱头,从老人口袋变着法子“掏钱”。部分地方涉养老“非吸案”连年高发,且涉案金额动辄上亿元,涉及数千人,不少老人被骗得血本无归。
  亿元“骗老”大案频现
    一位基层经侦民警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侦办的涉养老“非吸案”中上亿元的很多,甚至还有数十亿元的大案,老人们损失惨重。
    退休教师许某告诉记者,她是经朋友介绍接触到长三角某市这家涉养老投资公司的,参加过公司的年会和公司组织的外出旅游,觉得公司有实力,服务又好,加上公司提出投资养老项目可以有8%的年利息,而且投资越多免费住公司的养老床位时间越久。所以她先后6次共计投入了216万元,除了自己的养老积蓄,还把子女的钱也投了进去。“现在这些钱全都打了水漂,后面的日子不知道该怎么过了!”许某边说边哭。
    多位被骗老人告记者,他们中最少的被骗了十几万元,多的被骗了一两百万元,这些钱几乎是老人们的全部家当。
    据该案侦办民警介绍,从2012年6月开始,这家涉养老投资公司打着养老投资的幌子,先后吸收长三角地区3800多名投资人,其中绝大多数是老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额高达3.8亿元。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各地频频曝出涉养老“非吸案”“诈骗案”。2018年11月,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借助养老机构进行集资诈骗的案件:当地一家养老机构许以7%—40%不等的高额利息,和投资人签订各种形式的合同。至案发时,该企业已向近1300人集资,其中大部分是老人。该案涉及资金6565余万元,其中有3000余万元无法归还受害人。
    此外,全国多地还曝出以销售老年保健品、收藏品、推销老人旅游项目等为噱头的集资诈骗案件,个别案件甚至带有传销性质。
  “养老骗局”变着法子席卷养老钱
    据了解,这些涉养老“非吸案”相关违法主体骗法隐蔽,频频对老人发动“温情攻势”,不少手里有钱、陪伴缺失的空巢老人,成为骗子们重点盯着的“猎物”。
    据上述涉养老“非吸案”办案民警介绍,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为目的的涉养老公司,很少有实体,大都不产生利润,均是用后面的钱补前面的窟窿,老人投资的多数钱款都进了老板个人腰包和工作人员的提成。
    为了迷惑老人投资,上述涉养老“非吸”公司还把办公室放在豪华的写字楼里,“文明单位”“百姓最喜爱的十佳养老机构”“匠心企业”等各种荣誉、资质更是挂满墙。老人到公司参观,看到富丽堂皇的办公室和各部门颁发的荣誉证书觉得公司实力雄厚,放心投资。
    温情的服务更是骗子们从老人口袋里掏钱的“法宝”。多位被骗老人告诉记者,该涉养老“非吸”公司每个月基本都会组织外出旅游,住的酒店都声称是公司加盟的度假酒店,老人看了以后深信不疑。而且在旅游过程中,公司的“小管家”(工作人员)服务特别细致周到,一口一个“爷爷”“奶奶”,上下车亲自搀扶老人,热心介绍景点。
    记者采访发现,该涉养老“非吸案”中被骗的老人层次并不低,不乏退休教授、工程师和公务员。然而这些老人大都是空巢独居老人,子女忙于工作没时间陪伴,甚至有的子女常年在国外,老人们渴望亲情关怀。
  监管协调沟通机制不畅
    多位受骗老人表示,当地媒体的频繁宣传和相关部门领导屡屡站台也是一些老人们上当受骗的重要原因。
    据办案民警介绍,近年来涉养老“非吸案”呈现团体化、虚拟化、跨地域及隐蔽化等特点。相关违法主体往往借用虚拟身份、虚假场所、虚假宣传,吸引老人投资,侦办难度大,办案成本高。
    另一方面,部门职责划分不清,监管存盲区。据办案民警介绍,市场监管部门在企业注册登记时、银行风控部门在监管资金异常流动时,都可以发现蛛丝马迹,但是目前这种多部门联合监管沟通机制还不太顺畅。
    据江苏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打着养老旗号的企业越来越多,且名字很模糊,很多从事的并不是养老服务行业,有些企业则游走在非法集资的边缘,很难界定,现有监管力量有点跟不上。
    优质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老人群体普遍存养老焦虑。据多位受骗老人反映,服务较好的高端养老机构每个月的收费动辄上万元,且很长时间都排不上队。而该涉养老“非吸”公司收费便宜得多,还有投资回报,所以老人们就把钱投了进去。“我们老人之间有自己的小圈子,一旦一两位老人觉得好,其他老人就会蜂拥而来。”一位被骗老人说。
  应加强事中事后协同监管
    多位专家及基层民警、民政干部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快明确责任划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部门联动,守护好老人“钱袋子”。
    一些受访专家和民政干部建议,须明确部门职责,加强事中事后协同监管。长三角某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从事保健、旅游、房产等行业的企业,也会将“养老”纳入其中,很多涉养老“非吸”公司并未在民政部门登记备案,民政部门无法及时掌握信息,监管很难及时跟上。该负责人建议,尽快对民政部门管理“养老”的内涵和外延做出清晰界定,加紧构建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基层经侦民警建议,涉养老“非吸案”涉及民政、市场监管、银行、金融、公安等众多部门,各部门应当加强数据共享与联合监督、执法。
    江苏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建议,在强化部门监管的同时,应加快培育行业自律,由第三方对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质量评估、开展星级评定,将不法企业列入黑名单。
  据《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