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4月22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5]

社区养老服务需要精细化

  “细节决定成败”用于新消费环境下的服务业,再合适不过。而给 “挑剔”又“脆弱”的老年群体服务,则没有“最细”只有“更细”。
    根据我国“9073”养老引导方针,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料养老,即依托社区、通过更好的养老服务来保证生活质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49亿人,也就是说,约有2.24亿人(2.49亿×90%)的社区养老服务空间。
    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认为,随着老年人消费需求升级,养老需求结构已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没错,老年群体越来越追求物质生活的高品质、精神生活的高品位。这需要我们在养老服务质量建设中多下功夫。
    要在无限趋近亲情化上下功夫。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之所以被大多数老人接受,是因为它最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家庭观念和老年心理,既解决了养老院亲情淡化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家庭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把社区养老服务“做到家”,理念就在于亲情化,像照顾自己的祖辈、父辈那样提供服务。这正是养老服务业的独特之处——不是以产品换市场,而是以“爱+产品”换市场。
    要在方便和适用上下功夫。从生活照料、医疗护理、产品用品、健康养生到体育文化、金融服务、交通旅游,每一方面、每一个服务项目都不能停留在“有”,而应追求“有用”“适用”。把社区养老服务“做到精”,方向就在于适老化。低龄、高龄、空巢、独居、失能、半失能,不同情况的人需要不同的服务;同一人群在不同时期需要不同服务。
    要在内容细分上下功夫。消费水平不断升级,养老服务也需要阶段性升级。用户口味繁、杂、众、多,所以服务不能是“大锅烩”,应是“精美小炒”。据外媒报道,日本东京开了一间 “拔白发专门店”,按服务时间收费,首次光顾还能优惠。这看似趣事,其实是服务细化、升级的结果。把社区养老服务 “做到精”,方法就在于细划分。从单纯的送医送药到提早干预、开展健康评估,这是升级;从提供简单的心理咨询到分阶段的心理恢复情况跟踪,这也是升级。
    养老服务的精细化程度直接影响着老年群体的幸福感,社区养老服务的精细化之路还很长。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