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2月27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3]

新政出台,企业版“网约护士”何去何从

  步入老龄社会,登门入户的护理服务成为许多家庭的需要。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兴起,一些地方近年出现了“共享护士”之类的服务,在满足部分需求的同时,也引发不少争议。2月1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确定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6省市进行规范化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备受关注的“护士上门”业态或将迎来变局。
  背景
  老年人对上门护理需求激增
    家住北京丰台区菜户营桥的熊欣蕊,为帮助母亲康复,去年就接触到了提供护士上门服务的“乐护服务平台”。“妈妈84岁肱骨骨折,到底怎么做康复,我们试了不少办法。”熊欣蕊说,最开始想去医疗条件好的疗养院住一阵,其次是去医院的康复中心住院,最后是去医院康复门诊就诊。住疗养院,老人不愿意独自生活;住医院病房,她休息不好,也吃不习惯;反复跑门诊,她身体吃不消,家里人手也不够。经过全家协商,最后决定请人上门护理。“‘乐护’派来的护士懂康复锻炼,还会做心理辅导,如今妈妈恢复得不错。”熊欣蕊说,“我觉得护士上门,方便了许多行动不便的病人,使他们能够在家休养、治疗和训练,更有利于康复。”
    熊欣蕊的母亲只是一个缩影。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3%。而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有1.5亿人,占老年人总数的65%。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全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有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17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指出,老年人群体存在较显著的护理服务缺失,面临专业护理服务难求的问题。
    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的赵恒英老人做完髋关节置换术后,行动不便,由于有强烈的康复护理需求,必须经常去医院。“老爷子80岁,160斤,我们兄弟3个得先把他从5楼家里抬下去,再找好车送到医院,等做完护理再抬回家。”赵迪是赵恒英的孙子,每次为了送爷爷去医院,他们兄弟几个没少费心,去一回,大家都得请一天假。“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进医院,至少要三四个人照料,我看也就像我家这样的能做到。子女多而且都在老人身边的家庭越来越少了。”赵迪说。
  市场
  互联网医疗成为开发热点
    面对庞大的需求,资本市场的嗅觉无疑是敏锐的。
    去年年中,媒体即报道,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州、西安、济南等多个城市均出现了与“乐护”类似的服务平台。事实上,早在2016年,一款名为“金牌护士”的App就正式上线,其中“护士上门”就是其主打产品,这一大类下提供的服务包括上门打针输液、静脉采血、外科伤口换药、灌肠、吸痰导尿、鼻饲护理及指导等10多项。金牌护士最初的运作跟“优步”“滴滴”等网约车平台有些类似:这边患者根据需求下订单,那边护士抢订单。后来为了保证服务的专业到位并控制风险,改变为系统派单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光是2018年,以“共享医护”“护士上门”为定位的医疗应用软件就陆续上线了近20个。这些平台的“网约护士”大多来自公立医院,利用业余时间在平台接单兼职。还有一些则是在卫生学校取得相应资质的学生,由老师在线指导开展服务。在济南,“医护到家”平台有约300名护士注册;在福州,“健护宝”平台已有500多名护士注册。
    在服务价格方面,各大平台并无统一的定价标准,总体来看,护士上门服务的费用要比医院门诊高出不少,一般相当于医院价格的5—8倍。以“医护到家”为例,上门打针、拆线等服务费为139元一次,护士陪诊服务费为198—208元一次不等。在“健护宝”平台,护士的交通费为100元左右,护理费根据服务类型从10元到100多元不等。
    对此,有患者认为这样的定价水平还是偏高,但也有一些患者表示,预约护士上门服务省去了自己坐车和排队的折腾,也省了交通费,总体还算能够接受。
  痛点
  医疗安全和质量难有保障
    30岁的赵飞是济南某三甲医院一名院前急救护士。从2017年开始,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在“医护到家”平台上接单,为患者提供上门护理服务。如今,他已是“医护到家”济南片区的护士长。
    赵飞说,上门服务一单,他的收入大约100元,在平台注册以来已有数万元的收益。不过,在他看来,目前的“网约护士”绝大多数是以兼职方式进行,可以说是处于一种“打游击”的状态。毕竟,按照卫生主管部门此前发布的相关执业规定,护士要在医院注册,并在指定的医院服务,“网约护士”进行院外上门服务与此相悖。他还直言,目前“网约护士”平台尚无统一的服务规范标准,为规避医疗纠纷的风险,有些护士上门服务时会用录音机或者手机录音、录像。
    在福建省护理学会秘书长郑翠红看来,“网约护士”确实解决了很多老人就医难的问题,减轻了养老压力,但它仍然是一把双刃剑。比如,护士上门的行业标准尚未统一、风险规避制度缺乏等,这就使得护士在服务过程中难以保证自己操作的安全性,服务过程中一旦出现意外,特别是术后病人,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无法预料的后果。此外,很多平台运营者的医疗专业程度也难以确定,他们对风险的预估难免有失准确。有些平台为了追求业绩,过分看重护士注册人数规模,忽视服务质量管理,从而埋下安全隐患。
    一些业内人士也表达了担忧。一方面,目前从事上门服务的“共享护士”多为年轻女性,人身安全方面,如何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共享护士”是自行注册,其挂靠的医院并未直接参与,若出现医疗纠纷,又由谁来负责?此外,上门护士若因自己所在的医院临时加班而取消订单,消费者的权益又该如何维护?凡此种种,皆有待明确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