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12月10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1]

中国古代有四个“寒冷期”

  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将我国过去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第一个是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年,相当于西周时期。关于这一阶段的史料很少,最早的一次记载并未直接说下雪,而是“雨雹”,见于《竹书纪年》,西周孝王时期,“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
    第二个是公元初至公元600年。相当于西汉末年到隋初,期间经历东汉、三国、晋、南北朝。《晋书·慕容皝记》记载,公元333—336年,从辽东湾西北岸到东南岸沿海连续三年全部结冰。要知道,因为海陆效应,海水是很难结冰的。
    第三个是公元1000—1200年的两宋时期。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中,列举了北宋年间两个“严重强寒潮灾害”。宋哲宗元祐二年冬天,京师(今河南开封)所在的中原一带,入冬以后天天下雪,至春不止,导致“苦寒,民冻多死”,不少人家冻死光了,连尸体都无人掩埋。朝廷下诏赈灾,“死无亲属者官瘗之”,官府安排人来掩埋尸体,宋哲宗因此取消了当年元宵节的游幸活动,并恩告地方,进行抚慰。
    宋钦宗靖康元年,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大地再遇罕见大雪严寒,从当年阴历十一月到次年正月,雪下个不断,平地积雪厚达好几尺,“人多冻死”。当时京师站岗士兵手冻得兵器都拿不了,有的士兵被冻成了僵尸。《宋史》记载:“大雪,天寒甚,地冰如镜,行者不能定立。”
    第四个是明清寒冷期,从明朝中期起,一直到1900年前后,长达500年。国内学者把这一时期称“明清小冰期”,国际上称“现代小冰期”。明清两朝的雪灾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频繁,《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中,1900年以前的“严重强寒潮灾害”仅节选17次,明清就占了13次。
    明代宗景泰四年冬,中国大部分地区都下了罕见的大雪,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西等地连下一个多月雪,灾情严重:江苏苏州,太湖断航,港口封冻,“人畜冻死万计”;浙江安吉“冻死百余人”;河北沧州“冻死人畜无数”;山东德州“人畜冻死”……
    明朝历史上最严重的雪灾,在明武宗正德八年,雪下得最凶猛的是华东地区,这些地区江河冰合,鸟兽冻死,还有村民冻死,南方的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同时成了“超级溜冰场”:太湖,“冰,行人履冰往来者十余日”;洞庭湖,“冰合,人骑可行”。
    在明清小冰期,又以清朝遭受的雪灾最严重,《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节选13次明清“严重强寒潮灾害”中,9次发生在清朝。因此,有学者又把17世纪至19世纪称为小冰期中的“寒冷期”。
    康熙九年冬天,华北、华东、华中等地连降大雪,连续下40—60天不等。全国诸多省市的地方志上,都有冻死人的记载:湖北大冶等地,“冻饿死者甚众”;河南开封一带,“井冰,道路多冻死者”;江苏盱眙等地,“民多冻死,鸟兽入室呼食”;山东临沂等地,“人多冻死”,威海“行人死者无算,屋内亦有冻死者”……
    最近500年中最寒冷的50年,即公元1650—1700年。其间,连下一个月大雪很常见,被冻死者“甚众”。
  综合世界历史网、《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