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11月22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

三代公交司机眼中的“并州第一车”

从肩扛关门、打水热车,到环保清洁、冬暖夏凉
  每天5时30分,当大部分人还沉睡在梦中时,在太原,有1路公交车已经开始在迎泽大街上穿梭。这就是被称为“并州第一车”的1路公交车,太原市公交公司每天发出的最早一班车。
    从1983年第一辆1路车发车至今,“并州第一车”经历了35年的历史变迁。驾驶员师傅们一代接一代,车辆也由原来冒黑烟的柴油车,变成现在环保清洁车。
    11月21日,太原公交集团公司1路公交车3代驾驶员欢聚一堂,共同回味了“并州第一车”的历史与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艰苦岁月
  司机肩扛关车门乘客上车得有劲
    任建民今年64岁,是1983年1路车开始运营后的第一任驾驶员。“这就是第一代1路车,我绝对忘不了!”任建民指着照片里红白相间的第一代1路车有点激动,“1路公交最初是‘黄河’客车,18米长,开通时间是1983年7月1日,共38台。根据运行里程,票价分三种:5分钱、1角钱和1角5分钱。一辆车配3位售票员。跑车的都是男司机,因为当时的公交车是机械方向盘,后生也不一定能搬动呢!那种公交车冬冷夏热,夏天开车要在脖子上挂条湿毛巾擦汗;冬天再冷也得开着窗户,要不车窗会结冰,影响驾驶。”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太原市内公交线路不多,1路车开通后,每趟车乘客都满满的。“那会儿,每到节假日,河西地区的居民都会去迎泽公园、动物园、钟楼街,他们称为‘进城’。尤其是大南门站,还没进站,站台上的乘客就涌过来了。车门一开,年轻人使劲一‘钻’上车了,还有上不来的乘客,我会拉了手刹,和售票员一起‘推挤’他们上公交,再用肩膀扛着关上车门。”当时人们都说“等车急死人,坐车挤死人”。任建民说,自己跑的一趟车最多时挤了300多名乘客。
    “当时规定,单程一趟22分钟,但往往晚点。”那会儿路好走,沿途只有三四个红绿灯,路上车少,但乘车的人多。当了30多年公交车司机,任建民深深感受到公交和这个城市的变化。“以前迎泽大桥西面不是很好走,冬天下雪时,轮胎陷进去了,大家要下去推车”。
    上世纪九十年代:更新更舒适
  司机打两桶水热车乘客上车不再拥挤
    56岁的王峻岳是任建民的徒弟。他曾开过第一代和第二代1路车。1996年10月28日,第一代1路公交车淘汰,新车驶上新搭建的迎泽便桥,“因为城市发展,原有的迎泽桥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第二天被爆破了”。
    王峻岳驾驶的1路车还是柴油车,一发动就会冒黑烟,但是新车座椅前后都能调节,方向盘有了助力,“第一天驾驶感觉‘倍儿爽’,车拐弯时我再也不用起身抡膀子了。与第一代车相比,第二代车取消了双排座位,增加了站立空间。”王峻岳当时对自己最大的要求就是要开好车、开稳车,保证正点运行。但对于身长18米的大1路,行驶过程中,一个简单的变道、转弯都非易事,“人们都说,要想当1路车司机,必须具备高技术、稳心态”。因为当时1路车是柴油车,每到冬天,司机会提前40分钟到车场,先去锅炉房打两大桶水热车,“来回200米的距离,因为提着水觉得特别远”。
    第二代公交车共40台,根据运行里程,票价涨到了5角。赶上节假日的早晨,40辆车往往一分钟发一趟,因为下元去迎泽公园、动物园的乘客多,往往是满车上去,空车回来不进车场,继续运行拉人。当时线路上增加了小巴车,乘客虽然多,但没有过去那么拥挤了。王峻岳说,当年1路成为很多市民日常出行的必乘线路。每趟14.4公里的往返中,途经20多个路口、20多个交通信号,每天客流量超过10万。“原先我发车时,一开门没一会儿车里就坐满了。”
    如今,1路车仍是全市搭载客流最多、最繁忙的线路。在此期间,太原公交无人售票车启动,并成功推行了IC卡电子车票。售票员也由3名减少到两名。
    1998年,公交总公司正式授予1路公交“并州第一车”的牌匾。为了更好地服务乘客,“并州第一车”还适时推出了沿途风景讲解语。当车辆驶出下元站时,售票员就会开始播报,包括公交车停靠站点信息及“并州第一车”的来历等。
    到了2007年,洁净的迎泽大街两旁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行驶在迎泽大街上的大1路车因为运行时间比较久,车辆常会出故障。车况一天比一天差,发生故障时很难找到配套的零件,“那个时候,急得都快哭了”。
    2011年,运行了15年的第二代1路公交车光荣退休。
    走进新时代:环保更节能
  司机越开越带劲乘客素质提高了
    47岁的武常锐是1路车现职驾驶员,也是第三代司机。2011年8月24日,新1路上路了,车长18米、宽2.48米,是名副其实的“大家伙”。新1路改用清洁能源,开车再也不冒黑烟了。与第二代车相比,第三代车体长而不笨,车窗大而轻巧,整体给人一种舒展的感觉,车内空间更宽敞、舒适。小轿车上应用的电涡流缓速器等先进的技术装备,也首次运用到了新1路车上。还有车辆的缓速器属于“后置先决”的装置,在刹车瞬间,能敏锐地感知并迅速反应,以确保刹车后,制动更平顺,坐在车里的乘客不会因急刹车而明显前倾。最让武常锐高兴的是,车身前后部各安装了一台大功率空调,实现了坐公交车“冬暖夏凉”。
    每次发车,武常锐4时30分就会来到下元停车场,完成检查工作,5时05分准时发车。“提前来是因为要给车加水,检查轮胎。”5时25分左右,1路车准时到达太原站,修整5分钟后,又朝着下元方向返程。
    1路车投币箱旁会有一位监票员,除了监督乘客投币,她们还会为上车的老弱病残和孕妇乘客找座位,是整个车厢的管家和保姆。为了能给乘客一个洁净的环境,武常锐和监票员每天都会用布子擦拭一遍座位。“您好,欢迎乘车!”乘客一上车,监票员都会热情地打招呼。每当车辆出站时,武常锐总会提醒一句“大家坐好了啊!”然后再缓缓驶离站台。
    武常锐说:“我觉得一切都越变越好:发车频次高了,车辆整洁了,交通顺畅了,乘客有礼貌了,沿途的景色越来越美了。今年8月,太原市400辆纯电动公交车全部上线,带有无障碍设施的人性化配备,包括低碳环保的零排放性能。这车呀,我是越开越带劲了!” 晨报记者高慧娟
  
  ■新闻延伸
  公交车+公共自行车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
    改革开放40年,太原公交的变迁,默默地见证了太原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
  ◎公交车
    1952年10月 太原公交创建。当时有17辆单机车,开通并州路至太原钢铁厂、五一路至兰村、五一广场至晋祠这3条线路,全长51公里。
    1992年 太原市公共交通公司更名为太原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新开辟了20条线路,并从单一的公共汽电车转变为了大巴、中巴、双巴、面的、卧的等多种运营方式配置的公共交通网络。其间,太原公交无人售票车启动,并成功推行IC卡电子车票。
    2000年—2002年 436辆车身为8米的绿色环保型中巴车引进太原,从此取代了个体经营户的“小巴”,并开设线路25条。
    2008年9月19日 太原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运营车辆2011台,运营线路125条,线路长度1915.55公里,日均行驶里程28.1万公里,日均客运量91.43万人次。“以人为本、微笑服务”是他们的服务理念。公司先后获得全国 “模范职工之家”“五一劳动奖状”等殊荣;2005年至2017年期间,连续四届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2018年上半年 公交运营里程5336.46万公里,日均29.48万公里;运营趟次172.19万趟,日均9513趟;客运总量2.06亿人次,日均113.73万人次 (免费乘车约12万人次,IC卡刷卡比例81.78%)。
    截至2018年8月底 公司营运车辆2533辆,折3311标台,万人公交车保有量8.95标台;运行线路201条,线路长度3323.08公里,线网长度978.29公里。
  ◎公共自行车
    2012年9月 太原公交公司开通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截至目前 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累计开通服务点1285个,安装锁桩5.897万个,投放自行车4.1万辆。
    2018年上半年 太原公共自行车骑行总量4905.03万人次,日均使用量27.10万人次,最高达40.11万人次;日均单车周转次数7.53次,最高达11.14次;日均免费租用率99.19%,最高达99.54%。一小时内免费租骑、24小时不间断运营,公共自行车成为太原市民主要出行工具之一,其建设速度、单日租骑量、单车周转率、免费租用率等各项指标均高居全国各城市之首,打通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