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10月17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4]

101岁张海英:多餐少食素为主

  “我母亲性格非常坚强,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却从不服输,在待人接物方面却特别和善,一辈子也没怎么生过气。宁可自己吃点亏,也从不和人计较什么。”老人的儿子范文昭说。10月15日,生活晨报记者在太原市校尉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见到了101岁高龄的张海英老人。
    坚强的性格,宽容的处世,这就是百岁老人张海英的长寿之道。在饮食起居方面,张海英则是坚持多年的多餐少食,喜欢赏花看景,还喜欢看新闻,从报纸和电视上了解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
  乐于助人吃亏是福
    范文昭讲述,母亲张海英出生于1917年2月,祖籍平遥。父亲也是平遥人,14岁开始学徒会计,结婚后到了上海工作。“1953年,父亲回到太原与朋友们在柳巷创办了益大祥布庄;1956年公私合营后,父亲成为太原市纺织品公司零售总店的商业会计。母亲有点裁剪的手艺,起初在校尉营街办缝纫厂上班,我们的家也就安到了校尉营。”范文昭说。
    两年后,张海英到了校尉营托儿所上班,起初是做保育员,后来成为食堂炊事员。这得益于在上海的生活经历,在那里,熟悉了当地的饮食习惯后,她炒菜做饭都比较精细,小炒、小笼包、粗粮细做。虽然当时的蔬菜品种不多,但经过她的加工,总能够做出一些花样来,不但小孩子喜欢,家长们也非常满意。“我姥爷是平遥县政府授予‘名老中医’称号的张襄甫,行医近50年,深受广大乡亲赞誉。母亲在姥爷的影响下,从小就开始识字读书,有一定的文化。”范文昭说,母亲平时喜欢看报纸,了解一些国家大事,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如数家珍。还喜欢看电视,主要也是看新闻,电视剧看得较少。
    张海英待人处世特别宽容,绝不贪图小便宜,也不说闲话,在家里不争吵,从来没和邻居红过脸。在快60岁的时候,她上班路上被一个小伙子撞倒,头上起了个大包,医院诊断为轻微脑震荡。张海英没有追究对方的责任,还安慰小伙子说:“没事,我恢复好就行了。”“解放前,由于时局不稳定,社会动荡,母亲在生我之前曾夭折了两个孩子。连续失去孩子当时对母亲打击很大,但她咬着牙挺过来了,先后有了我们兄弟4个。”范文昭告诉记者,这件事情还是姨姨讲给他的,母亲从来不说。父亲于1979年去世,母亲擦干了眼泪,开始独自照顾一大家人的起居生活。
  多餐少食以素为主
    “我大哥留在了上海,两个弟弟去了日本工作,母亲退休后在上海、北京、日本等地都旅游过。她特别喜欢看花展,我们就陪着她看了多地的花展。”范文昭说,80岁以后,母亲外出就逐渐少了。2013年11月,在某养老院居住的张海英意外腿部骨折,在家休养一年后住到了校尉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每天6时,张海英老人就起床了;6时30分喝杯蜂蜜水,吃个小点心;7时吃个蒸鸡蛋;7时30分是养老中心的早餐时间,再吃半个馒头,一点咸菜。之后,老人休息两个小时;9时40分,喝一杯苹果汁或者梨汁、橘子汁,如不想喝果汁就吃个香蕉;11时30分是午餐时间,吃一小碗米饭,菜是木耳、西葫芦、白菜等;15时喝一袋牛奶;16时喝酸奶;17时30分是晚餐时间,喝一碗稀饭,里面配着土豆、青菜;20时吃小点心,随后休息。“老人多餐少食的习惯,已经养成好多年了。平时的饮食也以清淡为主,而且吃素比较多。”护工程怀英介绍,因为身体原因,老人卧床不能下地,但头脑清晰,平时也比较好交流。每天给她擦洗身体、刷牙洗脸都很配合。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程怀英告诉记者,张海英老人虽然一天多餐,但是从不浪费粮食。如果看到碗里的饭多了,就会说“多了,我吃不了,拨出去一些”。每次喝了稀饭或者牛奶后,必须再倒小半碗水冲着喝了。这一点得到了范文昭的印证,他说母亲以前过了苦日子,知道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生活上非常节俭,一粒粮食也没有浪费过。“我们兄弟几个小时候穿的所有衣服,都是母亲给我们做的。家里有个理发推子,我们小时候的头发也全是母亲给剪的。我现在还经常回忆起母亲做的红面擦圪斗、糖醋鲤鱼、野菜饭……”范文昭说,母亲现在年龄大了,但身体还可以,希望母亲保持健康,这是全家人最大的幸福。晨报记者田勇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