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9月17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

乾隆皇帝有可能留下照片吗?

  《延禧攻略》热播,不仅带火了故宫的旅游,也引得不少网友去探究剧中人物在历史上的真实相貌。最近网上流传两张照片:一张3名清朝男子的合影和一张清朝女子的照片,合影中人物被指为傅恒、乾隆、弘昼,女子照片则被指为令妃魏璎珞。因照片中的人物形象与剧中存在较大反差,引发热议。照片上的人真的是乾隆、令妃等人吗?摄影技术又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网传照不是本尊
    长期专注宫廷历史研究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室编审左远波认为,摄影技术诞生于19世纪30年代末的欧洲(大约1839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才传入中国,乾隆、令妃所处的18世纪还没有摄影技术,不可能有他们的照片。
    据考证,3人合影照是1872年至 1876年间英国“挑战者号”进行环球海洋考察时所拍摄,现存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官网对这张照片的人物注释是:“中国男子,剃了头的男人们拿着扇子”。细心的网友在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官网上找到了出处。这张照片是美国人西德尼·戴维·甘博1917年在北京街头拍摄的照片。
    虽然乾隆没能留下照片,但清朝晚期的王孙贵族却享受到了这一先进的技术。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李莉介绍,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大批外国商人和传教士来到中国,摄影术逐渐传入我国南方。
  相机曾被认为能“收魂”
    左远波指出,清代官员中最早拍摄照片的,是与西方人打交道较多的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在王公贵族中,最早接受摄影技术的当属恭亲王奕。
    不过,因为不了解,初次面对镜头不免感到惊恐。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北京条约》,当法国人费利斯·比托为恭亲王拍照时,恭亲王对着相机“面色死灰”,“担心这个机器可能随时夺取他的性命”。
    这种瞬间成像的技术过于神奇,当时令人难以接受,更有人附会说那是“收人魂魄”的工具。面对摄影,官宦士人尚且忧惧若此,遑论平民百姓。鲁迅在民国初年曾说,S城(即绍兴)在咸丰年间已经有照相馆了,但是“S城人似不甚爱照相,因为精神要被照去的”。当时甚至有谣言称,摄影能迅速成像,因为药水是以人眼配制而成。
    到清朝晚期,摄影技术才被广为接受。1871年,英国人汤姆逊拜访恭亲王,趁机给他拍摄了照片,那时的恭亲王对摄影已不再恐惧,甚至还很感兴趣。
  慈禧堪称“拍照王”
    “在宫中,光绪帝的珍妃开摄影风气之先,据说她十分喜欢摄影,在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前后,曾偷偷从宫外购进一架相机,平日不仅自己照相,还教皇帝和太监拍照。”左远波说。不过,珍妃被打入冷宫后,她所拍摄的照片也被慈禧尽数毁弃。
    在晚清宫廷,照相排场最大、耗费最巨、照片保存至今最多的当属慈禧。慈禧的第一位“御用”摄影师叫裕勋龄,曾在法国学习过摄影。慈禧对每次拍照都异常重视,在照相前要亲翻历书,选定良辰吉日。当时的摄影术主要采用玻璃材料的底片或干片,成像程序复杂,全部照相材料均须进口,成本昂贵。1903—1906年间,慈禧共拍了30多张照片,有些还放大成巨幅照,让画师着色后托裱,以供悬挂和赏赐。
    光绪二十九年七月,清宫特立《圣容账》,对慈禧照片的形象、件数和用场,一一作了登记。据此记载,慈禧的照片共有30种、786张。每张底片洗印份数不等,其中一幅名为“梳头穿净面衣服拿团扇圣容”的照片,共洗印了103张。 据《厦门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