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8月13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

自助助他八旬老人的日子阳光灿烂

  吃饭、睡觉、看电视、晒太阳……在一般人心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应该都是这样安享晚年的。但在我省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宿舍,82岁郭兰梅的生活却过得无比精彩,活力满满:她爱唱歌、会弹琴;是小区里的流动理发师;照顾一个老同事6年多;每天坚持游泳500米,并称还要再游20年……
  老人每天坚持游泳500米
    8月8日5时刚过,记者便赶到了郭兰梅家的楼下。抬头看去,这一栋楼,只有郭兰梅家的灯是亮着的。敲开她家的门时,郭兰梅的手中还拿着没吃完的鸡蛋:“我马上就吃完了,等下咱们就能出发。”
    郭兰梅匆匆将牛奶和鸡蛋塞进口中,便开始收拾东西:她将两件换洗衣服装进一个白色的手提袋中,拖鞋和泳具则装进另外一个粉色的手提袋中,然后穿了一件白色的齐腰雪纺短袖和一条花裙子。之后,我们就出门了。“我每天差不多都是这会儿出门,走到游泳馆正好也开门了。”游泳馆离郭兰梅的家并不远,她每天都是走着去的。年过8旬的她,丝毫不见老年人该有的迟暮,走起路来大步流星,即使是比其小近50岁的记者想要跟上她的脚步,都会气喘连连。
    到游泳馆时,20多位中老年泳伴已等在门口,见郭兰梅来了,纷纷与其打起了招呼:“郭姐,早啊”“郭姐,你的脸本来就显年轻,今天穿得这么漂亮,更显年轻”……
    6时整,游泳馆的门开了,郭兰梅和泳伴们有说有笑地走了进去。他们是当天这里的第一批泳者。
    换好绿色碎花泳衣后,郭兰梅来到了泳池边,做起了准备动作。抬抬胳膊、压压腿、扭扭腰……大概十几分钟后,她坐在泳池边用水沾湿了身体,选择深水区下了水。下水前,她用手指着不远处的跳台告诉记者:“10年前,我都是跳入水中,如今年纪大了,不敢跳了。”
    入水后,郭兰梅先游了一会蝶泳,只见其两臂对称由前向后划水,躯干和下肢好似海豚在水中逐浪,动作一气呵成。她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潜入水中,几十米下来,也不显吃力。之后,她开始自由泳、仰泳,再变换花样玩儿。500米游完,郭兰梅轻松地走上岸。从水中走出来的她,面色红润,脸上和四肢上都很少有皱纹,更没有老年斑。因为坚持游泳,她没有“三高”等老年人常见病。
    “10年以前,我一天能游2000米,现在年龄大了,不敢逞强了。”郭兰梅笑称,她想再游20年。
    26年前,郭兰梅从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护士岗位上退休。一次,她路过游泳馆时,想起了毛主席游长江的照片,便想进去尝试一下。刚开始,她只是坐在池边看着别人游,或者带着游泳圈下水划拉两下。后来,看多了,她就想扔掉游泳圈。于是,她壮着胆子向一位泳者请教。谁知对方简单说了一句,便把她“打发”了。她听得一头雾水,下决心自学。通过反复观察,她琢磨并学会了划水、踩水、换气……很快,她就学会了蛙泳。一年后,她还学会了自由泳、仰泳、蝶泳。如今,各种游泳姿势,郭兰梅都信手拈来,有人向她请教,她也会细心指导。
  回医院给病人理发在小区给残疾人理发
    郭兰梅是个热心人,最爱帮助别人。她的老伴儿1998年病瘫,2015年年底去世。理发是其老伴儿病瘫后,她学会的一项手艺。
    老伴儿在世时,郭兰梅经常回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给无法出门的病人理发。电推子、剪刀等理发用具都是她自掏腰包准备的。为了和病人拉近距离,她甚至都不戴口罩、不穿隔离服。每次理完发,病人都特别感动,好多病人都成了她的朋友。
    如今,老伴儿过世了,郭兰梅也年纪大了,就将“理发店”从医院搬到了小区。如今,每周五下午,她都会到有需要的人家里帮人家理发。90岁的老人、无法出门的残疾人、周边的保安、卖菜的商贩都是她的固定“客户”。如今,她已经为小区居民服务3年了,电推子也报废了一个。
    8月5日,郭兰梅接到小区中一位肢体残疾人老赵的电话,对方想要她帮忙理发。8月8日10时许,郭兰梅带着理发工具,敲开了老赵家的门,发现老赵早早就坐在椅子上等待她的到来。一听到郭兰梅进门的招呼声,老赵就大喊:“郭大姐,又麻烦您了。”郭兰梅走到老赵身边,和他打了个招呼,询问了一下近况后,才拿出工具开始理发。
    伴着“嗡嗡”的声音,郭兰梅手里的电推子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个倍儿精神的小平头就出炉了。“我都被您的手艺‘惯’坏了,两个月前我堂妹来我家给我剃了个头,我看着死活觉得不得劲,就盼着赶紧长长了,请您来。”老赵说。
    理完发,郭兰梅并不急着走,而是从书包里拿出了一些书籍和报纸,把近期的一些新鲜事讲给老赵听。老赵告诉记者:“我之所以特别喜欢找郭大姐上门理发,一是因为她平易近人,二是因为她的手艺好,再有就是能从她这里了解一些新鲜事。”
    郭兰梅说:“自从老伴儿过世后,家里就冷清了很多,我经常感到孤独。来给他们理发,也能帮我赶走孤独感,我们这算是互惠互助。”说完,她和老赵拉着手笑成了一团。临走时,郭兰梅还不忘嘱咐:“头发长了就赶紧给我打电话啊。”
  老同事无依无靠她照顾6年
    今年5月份,郭兰梅还送一位老同事去了养老院。这个老同事无依无靠,郭兰梅整整照顾了其6年。如今对方搬去养老院,也是郭兰梅帮着操办的:联系原单位的老干科,帮忙联系养老院,帮其打包行李,送其去养老院,帮其收拾好养老院的病房,帮其退房子……
    郭兰梅介绍,这位老同事有过两任丈夫,如今都已过世,膝下无儿无女。第二任丈夫在世时,老同事在北京居住。6年前,第二任丈夫过世后,她就回了太原。“她的两任丈夫都很宠爱她,她几乎什么家务活都不会做,就像一只‘骄傲的孔雀’。两任丈夫都过世后,她心理落差非常大。”郭兰梅说。因为在太原没有房子,老同事刚到太原时,便请郭兰梅帮其找房。起初,老同事租住的是一个大房子,后来觉得房租有些贵,郭兰梅又帮她找了个价格适中,又离自己很近的小房子。
    老同事不会做饭,经常花钱在外面吃,郭兰梅得知后,经常往她家跑。家里做虾了、蒸包子了、包饺子了、炖鱼了……郭兰梅会端一半给老同事送去。老同事想吃什么了,告诉她一声,第二天,郭兰梅保准给她送到家里。老同事有糖尿病,郭兰梅经常提醒其买药吃药。
    今年4月份,老同事说自己不想再麻烦郭兰梅了,想搬进养老院生活。郭兰梅没有找养老院的经验,就找到了原单位的老干科。老干科的工作人员跟郭兰梅商量着帮其选择了一家养老院。在得到老同事的同意后,帮其办理了相关手续。
    郭兰梅花了一周的时间帮其打包好了行李,因为没车,郭兰梅又到老干科反映。老干科的一名同事在休息日,用私人的车辆,将老同事送到了养老院。郭兰梅也跟着去了,将其安顿好。老同事说:“这两年多亏了你,否则,我可能早就活不下去了。”郭兰梅离开养老院时,老同事流了好长时间的眼泪。回到小区后,郭兰梅帮老同事将其租住的房子退了。如今,老同事还经常给郭兰梅打电话,给她讲在养老院里发生的趣事或者自己的烦恼。
    郭兰梅说:“这都是小事,人和人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如果总是斤斤计较,影响的其实是自己的身体健康。”晨报记者乔静涛文/摄
  ■延伸阅读
  要让爸妈有自己的控制感
    “妈,这个放着别动,我来弄。”“爸,医生都让你少运动,你怎么还遛弯!在家歇着不好吗?”这是我们所理解的 “尽孝”,但也许那个被我们“尽孝”的人并不享受,也不快乐。
    北京师范大学老年心理实验室陈伟萍表示,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控制感。控制感是指我们所拥有的,能够控制自己生活和事件的个人力量。
    美国心理学教授兰格和罗丁以美国“阿登屋”养老院的老人为被试者,研究控制感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研究者随机挑选了两层楼的老人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实验组的被试在生活中有选择的机会;控制组的,疗养院代他们作出大部分决策。结果发现:实验组的老人比对照组的老人活得更快乐更积极,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在随后的18个月中,实验组的老人中有15%死亡,而对照组的死亡率为30%。
    父母退休了还不愿意闲着,那就让他们给自己找事情做——这样他们会有价值感和控制感;很多父母宁愿住自己的“草窝”,也不愿去城里跟儿女住大房子,因为会丧失控制感。
    怎么提高爸妈对生活的控制感呢?让长辈有一定的资金保障。让他们能够决定自己要买什么,而不是全部由子女来埋单。特别是对于没有退休金的老人,子女每个月给予一定资金。
    尊重父母退休后的生活选择,再找一份临时工作,或者出去旅游,或者愿意含饴弄孙,尊重而不要干涉。
    帮助父母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比如养养花、种种菜、遛遛狗,让他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
    不要剥夺长辈能力之内的控制感,不勉强他们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正如我们不希望自己的生活牢牢地被父母控制一样。管理好自己,尊重好他人。据《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