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8月06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7]
国际友人对中国抗战作出巨大贡献

记者客观报道宣传抗日医生救死扶伤培养人才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取得了令人赞叹不已的成就,这大大吸引了国际友人对延安的关注。他们纷纷从世界各地来到延安,发挥专长和才华,为中国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抗击日寇德国记者献身中国
    德国记者汉斯·希伯是客观报道敌后抗日根据地实况的优秀记者,又是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勇敢“拿起武器与敌人进行殊死战斗的不屈战士”。
    1941年秋,日军发动对山东沂蒙山区的空前大扫荡。希伯跟随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参加了反扫荡。部队首长为了他的安全,曾劝他离鲁返沪 (当时他的妻子秋迪正在上海工作),但他坚决不肯。他说,正因为沂蒙山区遇到危险和困难,所以才不能走。最后他执意留下,与根据地党政机关人员一起行军,同时进行采访。在战地采访过程中,他写下了多篇报告和通讯特写,并转发给在上海的妻子秋迪,让她再转发给英美等国的报纸杂志发表。11月底,希伯在随部队转移途中到沂南县崖子乡西梭一带采访,不幸被日军包围,最后英勇牺牲,年仅44岁。
    医疗工作者设医疗机构并组织培训
    延安时期,到中国各抗日根据地开展医疗活动的国际友人有30多人。如美国医生马海德、加拿大医生诺尔曼·白求恩及其率领的加美援华医疗队,印度医生爱德华及其率领的印度援华医疗队。
    美国医生马海德是到党领导下的边区根据地的第一个外国医生。他于1936年7月和美国记者斯诺一起到达陕北之后,就一直留在陕北工作。抗日战争开始后,诺尔曼·白求恩率领的加美援华医疗队、爱德华率领的印度援华医疗队先后到达延安,其中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和印度医生柯棣华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
    除救死扶伤外,这些医生或医疗队还积极参与筹设医疗机构,培训医疗人员,如国际医疗队积极创办多所卫生学校培养医务人员;白求恩为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拟定教学计划与编写教材;柯棣华担任晋察冀根据地白求恩卫生学校的教学任务。他们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美国记者宣传中共抗日主张
    延安时期,到边区的国际友人以记者和作家居多,这是国际友人中的一支主要力量。他们“把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绩与巨大威力,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传播,甚至影响到一些国家的决策层”。在这些记者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采访最具有轰动效应。
    斯诺用自己朴实的文字和大量真实的照片,向全世界人民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革命斗争实况,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壮举,叙述了陕甘宁边区及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新情况与新景象,记述了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革命活动概况。
    许多中外读者正是读了斯诺的书和报道,才弄明白国共两党的本质区别,有些人因此而走上了中国共产党所指引的道路,如一些回国抗战的青年华侨,他们冲破敌占区和国统区的重重障碍,不惜牺牲一切也要走到解放区,去实现心中的理想。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