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8月01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0]

唐代武举人超过一半来自山西

  近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布文职人员宣传片,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职工作人员。虽然是文职,也算是“武举”的行列了。自唐代以来,我国就有武举的选拔形式,民间对于武状元的传说也层出不穷,那么古代的武举考试,都考些什么内容呢?
  “文化”和“体育”都要好
    中国的武举制度,创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历朝历代不时有废除或停止武举的决策,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彻底废除武举,这一项延续了1200年的考试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其实,对文化课成绩和个人勇武程度也就是“体育课”成绩的侧重,每个朝代都有所不同。
    在唐朝时,“体育课”的成绩最重要,甚至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只要能打就可以通过武举夺魁。到了宋朝,骑射之外还加入了策问,考试的形式是,文化课决定是否入围,“体育课”成绩决定排名。
    元代没有开设武举,到了明代,武举原则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如果文化课成绩不及格,便不能参加武试。不过,明代的军职多为世荫承袭,武举只起到补充作用。
    清代在武举中则十分重视武功,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民间习武之风兴盛一时。
  武举都考些什么内容
    唐代时,武举一是考射箭,分为马射和步射;二是考体力,有翘关和负重。“关”是过去城门用的长门栓,所谓“翘关”,即要求武人手握门栓的一端,用力把门栓端起来。负重一科,则要求武人背着五石(约600斤)米,往前走,走的步数越多,成绩越好。除了这些硬指标外,外貌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如果长得不够高大威猛,也不会被录取。
    宋太祖赵匡胤定下“以文立国”的国策,武举考试除考武力外,还要“副之策略”。武艺科目以步射、马射为主,而唐代的翘关、负重等科目,到宋代则被挽弓开弩取代,通过拉弓弩的幅度,测试武人的力量。武力合格后再参加文化考试。文化考试主要考兵法、布局类的知识。既要根据时务边防进行答对,也要讲解兵书的主要意思,相当于现在的默写原文+阅读理解。
    元朝不设武举制度。明代时,武举考试以考察谋略的笔试为主,武艺为辅。笔试不合格,直接淘汰。清朝以后,清政府崇尚武艺,把武艺考试提到了前面,之后再进行笔试。
  武举考试哪家强?
    其实,随着各代考试制度的变化,武状元和武举人的分布也在随之变化。那么,每个朝代的武举人都集中在哪里呢?所谓“天下武功,半出河东”,唐代的河东,主要是今天的山西一带,唐时的武举人超过一半都来自山西。
    那么,山西人是凭借什么撑起了唐代武举的半壁江山?这是因为山西是大唐的根据地,当地人一直保持勇武的风气。而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吃饱饭,才有力气习武。
    宋代的武举,因为加入了文化课,武举人的分布也同科举分布相接近,以江浙为多。浙江省内,仅平阳县就出了14名武状元,由此被誉为“武状元之乡”。
    到了清代,让北方武人屡屡吃亏的文化科目开始往容易的方向改革。这使北方省份终于压过南方省份,清代共有109名武状元,直隶占了41名,山东占了14名。这两个北方省份,一举拿下全国武状元的一半名额。
  据《快乐老人报》